靜寧的水又渾了。
在甘肅東南的這座山區縣城,喝上一口干凈水,如今幾乎成了一種奢望??h城10公里外的東峽水庫,原本是13萬人口賴以生存的飲用水源,從去年開始水質一度降為劣V類,而主水源地“甘泉調水”,同樣面臨著嚴重的污染。上游隆德縣的淀粉企業多年連續排污讓靜寧縣不堪重負,而當兩個縣都意識到污染問題迫在眉睫時,靜寧的水已經不能喝了。
距離靜寧飲用水生命線“甘泉調水”僅五公里,前一年生產的廢渣仍散發酸臭
甘肅靜寧縣自來被水污染 水源地東峽水庫水質堪憂 圖為宣傳牌背后為已封凍的東峽水庫
國聯淀粉上馬污水凈化設備后運營成本大增,目前正在醞釀轉型
靜寧縣隸屬甘肅平涼,而隆德縣則屬寧夏固原,一條渝河將兩縣連接起來,短短42公里,卻因跨越了兩個省,使污染防治變得錯綜復雜。擺在兩縣面前的,是一筆拖了13年沒有解決的環保欠賬。
自來水合格率63.5%
2014年夏天,靜寧縣居民看到的是遠遠超出他們想象的情景,自家自來水管道接出的水里竟然蠕動著米粒兒大小的蟲子,有人在網上發出照片,水碗里的蟲子長達1厘米。
自來水不能喝了,消息迅速在縣城中傳開。
在成紀家園小區,62歲的居民劉鑫荃為了全家能喝上干凈水,咬牙買了臺800多元的凈水器。“說明書上寫的濾芯可用半年,誰知用了兩個月濾芯就全黃了。”
不遠處的阿陽花園小區情況類似,水龍頭里流出的自來水渾濁帶有漂白粉味,小區居民說每隔一段時間,水就會變渾,還有腥味。
居民的擔憂,在官方的檢測中被證實。
2014年6月水危機爆發后,之前每月一次的自來水水質檢測曾被提高到一周一檢,目前也還保持著每月兩次檢測的頻率,檢測內容包括大腸桿菌等在內的常規10項指標。
“上一次檢測是今年2月3日,這次檢測10項指標都是合格的。”縣衛計局檢測檢驗所所長李曉霞介紹,但2014年全年,一共167次檢測中,自來水水質的合格率只有63.5%。
靜寧自來水出問題,是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質異常發生之后。
在縣城外10公里的東峽水庫邊,當時曾前去調查的靜寧縣水務局局長牛永琪在“大毒日頭”下出了一身冷汗,庫容8600萬方的水庫散發著刺鼻的酸臭,水質檢測結果為劣V類,歷史竟又一次重演了。
這并不是靜寧縣城自來水中第一次出現蟲子,早在10年前的2004年這一幕就上演過,曾在群眾中引發過持續數日的恐慌。當時靜寧縣城全部飲用水還全都依賴東峽水庫,當水庫遭到嚴重污染時,靜寧一度陷入斷水危機。
臨近六盤山的靜寧屬半濕潤半干旱氣候,年均降水量只有285毫米,人均水資源量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8,加上河流污染,可用于飲用的水源極度緊張。2004年東峽水庫污染事件后,靜寧縣投資1200萬元在遠離縣城32公里的甘渭河旁新建了一處水源地—“甘泉調水”工程。但隨著人口激增,“甘泉調水”無法滿足縣城全部需要,東峽水庫作為備用水源地始終發揮著作用,直到去年夏天。
排污企業歸隆德管
2014年6月的水危機讓東峽水庫徹底關閉,可僅僅過了半年,“甘泉調水”也面臨著來自上游的污染。
“甘泉調水”全稱甘渭河廟堡水源地,2006年開始供水。不同于東峽水庫,“甘泉調水”沒有蓄水設施,需要經過兩級泵站將水抽到山上后再用管道向縣城輸送。
“甘泉調水”處于靜寧縣與隆德縣的交界處,從水源地向南5公里便是隆德縣溫堡鄉,這里一家名為恒泰淀粉的萬噸規模的淀粉廠就建在甘渭河的河道旁。2014年11月的淀粉生產季,平涼水環境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無論從東部進入靜寧縣的渝河還是南部進入的甘渭河,水質都已是劣V類。
1月30日,北京青年報記者沿甘渭河進入隆德縣,312國道旁的恒泰淀粉廠大門緊鎖,正處于季節性停產。在廠區周圍百米開外,就能聞到刺鼻的酸臭,廠區后面一塊10畝左右的土地,一半已被黃色的淀粉渣覆蓋,更外圍的土地變成了深黑色。附近的村民告訴北青報記者,淀粉廠生產時排放的廢水沉淀后滲入地下,廢渣在此堆積,已有三個月之久。
在深黑色的土地外是一道深達10米的黃土斷面,下面就是甘渭河的河道,數位耕地與恒泰淀粉廠相鄰的村民表示,在10月到11月的淀粉生產季,雖然恒泰淀粉沒有直接將這些廢水排進河里,但廢水沉淀到地下也都從一旁的斷面流進了河里。而在312國道的另一側,一根暗管通向一片洼地,黃色的淀粉廢水被排進洼地后,沿著一旁的雨水渠也同樣流進了甘渭河。
恒泰淀粉廠的留守人員稱,他們現在被靜寧縣視為“眼中釘、肉中刺”,2014年的淀粉生產季,每隔兩三天就能看到靜寧環保的人來,但是他們只能看看而沒辦法處理,“我們是屬于隆德縣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