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開了5張罰單
2015年1月,何斌成為隆德縣歷史上第一任環保局長,此前隆德縣環保部門并不是獨立單位,而是城鄉建設與環境保障局。何斌說,環保部門很長一段時間在隆德縣都比較弱勢,這也是即便2004年跨省污染狀況就擺在面前,而后幾年仍沒能有效遏制的原因之一。
“其實隆德環保從來都沒能實質地處罰過我們,即便像我這樣的小廠子。”靜寧人王國濤曾在隆德縣渝河流域開過一家年產800噸的小型淀粉廠,他的廠2008年關停,“那個年代那么多人都在做淀粉,家家在排污,有時候隆德環保的人下來檢查,往往也就不了了之了。”
而大型淀粉廠則往往因為是利稅大戶和對隆德縣GDP的貢獻,長年不把環保部門放在眼里,楊河鄉一家5000噸規模的淀粉企業原廠主告訴北青報記者,2009年以前,環保部門執法到自己這里,每次要求停止排污都是走走過場,唯獨有一次一個新來的環保執法人員跟自己較起了真,不停止排污就要開罰單責令停產。“我給縣里打了個電話求情,他們(環保執法人員)就被叫回去了。”
北青報從隆德縣環保局調閱的資料顯示,2009年至2014年,當時的城鄉建設與環境保障局只開出5張罰單,罰單總額共計21.8萬元,但其中實際被執行的只有2013年的2筆罰單,一共2.8萬元。
兩個省的函來函往
2014年6月,靜寧縣將跨省污染問題訴至黃河水利委員會,隨后甘肅、寧夏兩省召開了協調會,會議要求隆德縣必須保證出境水質安全。
雖然兩省已開始牽頭,但治污卻難立竿見影。
從2013年開始,靜寧縣便不斷向隆德縣發函,如今這些往來公函疊起來有厚厚一摞,雖然2013年隆德縣第一污水處理廠已正式運行;雖然關停了18家淀粉企業,僅剩的4家也上了隆德縣“重點監控”的黑名單,但迫切想要喝上一口干凈水的靜寧人,短期內還無法看到水質有明顯改善。如今已封凍的東峽水庫下,集聚著13年來順流而下的污染物,幾個月后春暖花開,這些污染物還會在今年夏天讓水質迅速惡化。
1月23日,正在寧夏環保廳就渝河跨界污染問題召開協調會的何斌,手機上彈出來一條新聞,新華社再次曝光了靜寧縣遭遇跨省污染的新聞。會后一隊人馬立刻趕往靜寧縣,帶隊的是寧夏自治區環保廳、固原市環保局的相關領導,還有隆德縣剛剛上任的環保局長何斌。
1月28日,環保部副部長翟青帶隊來到靜寧,次日在隆德縣召集甘肅、寧夏兩省全部相關部門協調會。會上,隆德縣向靜寧縣承諾,今年開始他們一定保證渝河、甘渭河兩條河流在隆德縣的出境水質達到國家要求的IV類標準,并盡可能提高出境水質標準達到III類。寧夏環保廳已下撥1000萬元進行渝河綜合治理一期工程,同時投資2800萬元在渝河中游建設隆德縣第二個污水處理廠,另在渝河河道中建設污染物攔截設施。在環保部要求下,跨省兩縣常態協調機制正在加緊醞釀建立。
“無論如何,這是一筆已經欠了13年的環保欠賬,現在必須要還了。”何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