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凌認真修復古物。
午后陽光灑金,曹永強泡了一壺老巖茶,茶香四溢。茶壺、茶杯都曾缺損,曹永強和陳曉凌巧手“繕物”,鉚之以鋦釘,施之以金繕,頓時泛生歲月滄桑的美感。
“70末”的陳曉凌和“85后”的曹永強,一個是漆藝傳承人,擅金繕與素髹,一個是前媒體人,通鋦瓷。瓷器修復讓他們結緣,亦師亦友。短短四年間,兩人修復了百余件器物,許多器物都回歸物主的日常,接續未盡的緣分。
拿起金剛鉆 攬上瓷器活
俗話說“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形容的就是鋦瓷這門手藝。不需要任何膠水或者黏合劑,鋦瓷匠人僅靠金屬釘和金剛鉆等幾樣簡單工具,就能將四分五裂的瓷器嚴絲合縫地修補好。
一些“老福州”還記得,當年走街串巷的鋦瓷匠人挑著擔子、敲著銅板來到家附近,大人們就會拿出平時不小心摔破的碗盤、茶壺修補。那時候,鋦碗的花費比買一只新的便宜許多。對勤儉節約、惜物惜福的福州人來說,這門手藝和生活息息相關、不可或缺。
“從前的鋦子不會像現在這樣做得光亮,而是將它的技能特性與器物的肌理相融合,看似隨意,滿是玄機。打了一萬顆鋦釘的老師傅和剛入門的新手是有差別的。”曹永強是半路出家的手藝人,原就職于福州某媒體,喜歡收藏瓷器卻又受經濟條件的限制,所買的都是各歷史時期的瓷器標本。等到完全看懂,曹永強便希望這些標本可以完整一點,讓它擁有原來的樣子,于是又利用業余時間學習鋦瓷。
第一個實踐對象是家中有裂縫的碗,鋦釘一下去,碗碎成兩半。隨后,朋友請他修復一只民國的紫砂杯,杯壁僅1毫米厚。鋦釘眼的深度要控制在杯壁的一半,這種精確到微米的工作,完全靠手感,用力稍欠,深度不夠,鋦得不結實;用力稍大,杯壁鉆透,茶水會滲出。這顆鋦釘,曹永強打了整整一個月。第一顆鋦釘打上去之后,手藝人的路也在他的腳下展開。
鋦瓷金繕素髹完美互補
曹永強是半路出家,而陳曉凌主要是受到家庭的熏陶,她的父親陳健是福建省漆藝美術大師。因為父親的關系,她從小到大的生活環境始終離不開漆。
中國傳統漆藝中的一個技法在福建的脫胎漆器中被稱作描金彩繪。陳曉凌花了七八年探索這一技法,日后她做金繕幾乎是無縫對接。2012年,她做漆畫遇到了瓶頸,器物提供了更多施展的可能性。
除了金繕,陳曉凌還擅長素髹。在她看來,素髹這種以單色漆為主的低調、不喧賓奪主的修復方式,更有利于展現瓷器原有的藝術審美。
曹永強與陳曉凌在采訪中相識,后來不斷接觸,發現鋦瓷與金繕、素髹可以完美互補。“鋦瓷實用性強,用鋦釘修補將碎未碎的沖線,比金繕更加牢固,但無法像金繕那樣修補瓷器缺失的部分。古代工藝有門戶之分,而現在大家都在跨界。所以,用什么樣的方式去修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終呈現出來的美。”曹永強說,工藝各有千秋,只要用對,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