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嶺之友”們在活動展板前合影。施辰靜/攝
6月24日,2024“鼓嶺緣”中美青年交流周活動在福州開幕?;顒悠陂g,穆言靈、李·加德納、程高登等“鼓嶺之友”又一次回家。
重新回家的“鼓嶺之友”中,少了一個人的身影——福益華醫生的孫女安娜。她因個人原因不能參會,并托穆言靈向大家轉達了遺憾和祝福。
但令安娜驚喜的是,22日正式開館的“鼓嶺·家族故事展示館”展示了她祖父福益華的事跡;在邵武——福益華呆過四十年的地方,一個以他名字為主題的展示館也即將開館。安娜表示,她非常高興得知這些消息,也非常想念她在福建的朋友們,衷心希望鼓嶺和邵武的一切越來越好。
福益華這個名字,了解鼓嶺故事的人并不陌生。2023年6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給“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的賀信中提到:留下“我熱愛中國人民”遺言的福益華醫生。福益華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何他的名字、遺言都與中國有著深厚的淵源?100多年前,他為何能在偏遠山區邵武呆了四十年?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從邵武到鼓嶺一路尋蹤,一路求答。
01
從耶魯博士到福醫生
福益華,原名愛德華·里德斯頓·布里斯,1865年12月10日出生于美國麻省北部海岸的新伯利港。19世紀90年代,這位20出頭的年輕人從耶魯大學醫學院博士畢業,選擇前往遙遠的中國做一名醫生。因為他認為,“中國很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會在東方各國中有絕對的影響力”。1892年冬,福益華跨越太平洋輾轉到達福州。短暫休整之后,于1893年1月19日乘船沿閩江逆流而上,歷經三周,終于抵達邵武。愛德華·布里斯給自己取中文名福益華。
福是幸福的意思,益華即是“有益中華”。
這一名字,就是他今后要從事的事業。
要在異國他鄉開展工作,學習語言是第一步。福益華一到邵武便聘請了一位中文老師——舉人石先生,不僅學習中文還學習邵武方言。不久之后,他就可以用蹩腳的方言和病人打招呼,詢問“目珠”“鼻窟”,還是“腹書”不舒服。
在當時的閩北山區,西醫還不被當地人廣泛認可。要讓老百姓更快接受,拿出真本事治病救人最重要。
騎著小騾子杰奎琳四處行醫的福益華 邵武市政協供圖在福益華到達邵武兩個月后的一天,住在西城門附近一戶人家的妻子遭遇難產,生命岌岌可危。福益華趕到后通過手術拯救了產婦的生命。當他做完手術收拾好器械走出屋子時,圍著的人們紛紛向他鞠躬致謝。
幾天之后,福益華又騎著騾子走了幾個小時的山路,幫助一位胎位不正的產婦順利接生。產婦的父親,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提著最值錢的家當——一只肥大的鴨子,專程送給福益華。福益華被深深地感動了。
就這樣,福益華的聲名就此傳開,找他看病的人越來越多。除了當地人,還有許多是翻過幾座大山,從建寧、光澤和江西黎川一帶的鄉村步行而來。
他的診所日診治病人達70余人,最高達135人。除了接診常見的瘧疾、皮疹之外,他還做白內障手術、拔牙、接生……為了改善診療條件,1898年,福益華用自己的工資加上募集的資金建造了邵武當地第一家醫院——圣教醫院。
當年的圣教醫院 邵武市總醫院供圖
02
“最有價值的工作”
位于李綱東路10號的邵武市總醫院,是當地最好的醫院。醫院綜合樓的院史館內,黨委副書記陳澤文指向墻壁上的資料介紹:“醫院的院史,要從福益華醫生說起。”墻上的醫院沿革表清晰顯示,這所醫院的前身之一便是圣教醫院。
邵武市總醫院
除了創建醫院,福益華還將醫術盡可能地傳授給更多人,對邵武的醫療事業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收了一批學生,除了對學生們進行基礎的醫學訓練,還教授他們藥物學和解剖學。
福益華說:“每隔幾分鐘,我就會被叫去拔牙齒、切膿腫,或是給某個病人上眼藥。但我一直努力讓學生們上好課,我認為這是我在中國能夠做的最有價值的工作了。”
福益華和三位學生的合照邵武市政協供圖
“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這句醫學界的名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行醫人。其含義是醫生的職責不僅是治療和治愈,更多的是人文關懷。而在邵武,福益華用言行舉止實踐著這一名言。
“我聽祖母說,福醫生在接診病人的時候,總是先去安慰他們,讓他們不要擔心,因為心情會影響身體的狀態。”現年83歲的邵武老人馮一中說。
馮一中的爺爺馮金琪原本因腳踝骨受傷潰爛就醫,在福益華的精心治療下痊愈。因無錢繳納醫療費用,馮金琪就為福益華管理花卉,做雜工。見馮金琪聰慧善良且吃苦耐勞,福益華收他為徒,還把合作伙伴的女兒介紹給他作妻子。
在邵武的外國人和本地人共進下午茶,右一為馮金琪。邵武市政協供圖
馮金琪學有所成,1924年又在福益華的資助下,以自己的字仲泉命名創辦了邵武第一家本地人的西醫醫院——仲泉醫院(前稱仲泉診所)。
長期從事邵武史志研究的邵武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蔡幼群介紹,1927年,馮金琪過世后,他的兩個兒子馮玉珊、馮玉衍繼續跟著福益華學醫,接手仲泉診所并一直繼續行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