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筆者登錄某學貸官網,在首頁“在線咨詢”處咨詢了客服人員,1號客服的第一個問題是“學歷如何”,筆者報出“本科即將大三”后,客服稱“你這種情況,可以貸款2萬元。”客服表示,“辦理下款后,收取百分之六手續費。”之后,該名客服便一直催促筆者發送“本人姓名、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家長姓名和電話、銀行卡號”等信息。
為什么中招的總是大學生
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發布《全國大學生信用認知調研報告》,報告顯示,在彌補資金短缺時,有8.77%的大學生會使用貸款獲取資金,其中網絡貸款幾乎占一半。而另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高校學生樣本中,有近50%的學生認為逾期不還對未來個人工作和生活造成的影響不嚴重或不了解。
大學生緣何屢屢中招?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博士、國際教育學專家陳志林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表示,大學生容易被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以前國家沒有全面放開二胎政策,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愛的包圍下成長,不懂得社會與人心的復雜。部分城市孩子家庭條件相對優越,家長在培養時過分注重成績分數,往往忽略了孩子理財觀念和財商能力的養成。而部分農村孩子,在隔代教育中長大,他們從小對錢比較敏感。長大后,不愿意再問辛苦賺錢的父母索要過多生活費。當錢不夠花時,便選擇網絡借貸這種看似便捷的方式。
陳志林還表示,這與國家教育和家庭教育也有很大關系。一直以來,我國強調素質教育、全面發展。但很多家長觀念傳統,認為孩子只要考上名牌大學就萬事無憂。整個教育過程中,學生受到最多的就是智育,而在其他方面,如德育美育包括財商、情商的培養,都是教育缺失的部分。
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袁立壯告訴科技日報,當下許多大學生節儉、刻苦的品質不夠,消費觀不成熟。部分學生存在攀比心理,追求名牌包、名牌表等。加上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社會經驗少,對物質誘惑抵抗力差,虛榮心強,容易沖動消費。在種種誘惑之下,貸款就成了滿足這些誘惑最直接的渠道,卻不知“裸條”等校園貸的本質其實是高利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