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施到位:優化供給、擴大需求、互促共進
從國家治理角度看,環境保護和精準扶貧在國家政策目標優先次序中的地位提升,實際上改變和優化了企業決策的選擇環境,從而增強了環境保護、精準扶貧和經濟增長之間的相容性。選擇環境的安排既是一種約束條件,也是一種路徑指引。在當前新的選擇環境中,企業必須更加注重提高供給質量和技術路線的先進性,更加注重將先進技術和經營活動下沉到經濟相對落后的貧困地區,使更多傳統產業和傳統技藝同先進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接軌和融合。對連片貧困地區進行創新性援助和點對點幫扶,將環保、扶貧與革新創造相結合,特別是進行制度創新,使“輸血”機制轉變為“造血”機制,既能顯著改善環境、提高農民收入,又能促進經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吸引勞動者回鄉就業創業。同時,進行扶貧的企業自身也能拓展業務范圍和市場空間,得到更大發展。
在實踐中,不僅有眾多具體案例可以表明環境保護、精準扶貧和經濟增長之間的相容性,而且從統計數據也可以看到,一些人均收入水平較低的地區近年來已成為經濟增長較快的地區,而且這些地區深刻吸取其他地區的經驗教訓,非常注重高標準環保,更好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地區優勢??傊?,中國豐富的實踐表明:只要政策得當、措施到位,環境保護、精準扶貧和經濟增長就能形成相互有效助推和激勵相容的關系。其中的關鍵是必須由創新來引領,靠創新驅動使三者形成良性互動關系。
要真正實現環境保護、精準扶貧和經濟增長互促共進,需要進行創造性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形成具有激勵效應的體制機制,通俗地說就是“要把激勵搞對”。只有在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上搞對激勵方向,才能形成創新驅動局面,環境保護、精準扶貧和經濟增長才能實現目標相容和行為相容。這樣,鼓勵環保、支持脫貧同促進經濟增長的努力就能相互協調和方向一致,匯合成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強大力量。
黨報刊文:環境扶貧非阻礙 反推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具有世界引領意義的中國實踐(觀察者說)
人民日報 張占斌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
自2010年中國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后,國外一些媒體就不時拋出中國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論調。然而,在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各方面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人均國民總收入快速提高的鐵的事實面前,這些論調不攻自破,被中國經濟學家評價為“不值一駁”。日前,某西方媒體又拋出一種新論調:經濟增長、環境保護、扶貧之間存在矛盾,中國大力推進環保和扶貧,必然導致經濟增長停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這其實是一個很奇怪的思路。事實上,統籌推進環境保護、精準扶貧和經濟增長,不僅不是我國發展的阻礙,反而恰恰是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動力。
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同向同行。中國秉持的新發展理念的一大價值追求和實踐指向,就是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相互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那種認為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不可兼得的觀念終將被歷史所淘汰。習近平同志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破除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對立的認識誤區,使人們認識到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當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成為中國人民的共識,生態環境已成為當代中國重要的生產力要素之一,綠色發展理念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被深入踐行,生態環境優勢正在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優勢。近年來,各地政府都在抓緊落實中央提出的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的要求,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效益不斷提高,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中國經濟增長動力強勁,傳統高耗能、高污染的發展老路已漸行漸遠。
扶貧與經濟增長互促共進。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精準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贏的攻堅戰。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扶貧與經濟增長互促共進。我們所追求的經濟增長是消除貧困的增長,消除貧困的過程也會促進經濟增長。一方面,經濟增長為消除貧困提供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另一方面,消除貧困能夠提高社會整體消費水平,促進經濟增長。從實踐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大動力。比如,產業扶貧通過發展產業帶動脫貧、促進發展,既促進貧困人口脫貧,又促進貧困地區經濟增長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環境保護與扶貧相互協調。貧困地區往往是生態脆弱區和生態保護區,過去存在著“要溫飽”和“要環保”的兩難選擇。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這些地區因地制宜建設特色生態扶貧產業體系,以生態扶貧帶動精準脫貧,真正做到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促進、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有機統一,正在收獲減貧脫貧和生態文明建設“雙贏”局面。
環境保護、精準扶貧和經濟增長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良好條件。無論是從理論界的討論看,還是從經濟發展的實踐看,我國經濟前景都十分光明。我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宏觀調控科學高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措施得力、成效顯著,能夠有效防范重大風險和抵御外部沖擊,保持長期穩定健康發展。2017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多次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表明世界對中國經濟增長很有信心。
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我國開啟了全面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繼續統籌推進環境保護、精準扶貧和經濟增長,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經濟發展實踐表明,中國不僅能為世界提供增長動力和發展機遇,而且能向世界貢獻先進發展理念和發展經驗。新發展理念以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等,就是對世界經濟健康發展具有引領作用的理念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