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真正成為高收入國家
由中等收入邁向高收入,從直觀上看是經濟增長問題,但實際上涉及一系列結構性問題。只有解決好這一系列結構性問題,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順利而鞏固地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這涉及三方面的重要任務。
持續推動技術和產業升級。我國人口規??氨纫粋€大洲,這樣的巨型經濟體可以容納的技術和產業譜系是非常寬廣的。在這個寬廣的技術和產業譜系中,我國目前只有少數領域處于全球比較領先的位置,還有很多領域如工作母機、成套裝備、核心零部件、生物、醫藥、醫用設備、材料等,與技術前沿國家尚有較大差距??s小這些差距,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我國未來實現中高速增長的源泉所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等一系列重大部署。落實這些部署,將推動我國技術和產業不斷邁上新臺階,進而在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速度明顯放緩的背景下,進一步拓展非農產業內部勞動力向高生產率部門配置的空間,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
縮小收入差距和財富差距,提高社會流動性,實現更加包容的發展。從國際經驗看,縮小收入差距和財富差距是成功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必要條件。收入差距和財富差距拉大的原因眾多,有個人能力、努力程度和風險偏好等原因,這是合理的、有利于社會整體進步的;但也有不合理、不利于社會進步的原因,從我國看,主要包括某些稅費不合理、一些體制性因素不利于保障農民權益、一些城市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一些人違法違規謀取利益等。黨的十九大報告從機會均等、改善初次收入分配結構、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調節職能三個方面提出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可行對策。落實好這些措施,不斷改善宏觀經濟政策,使商品和要素的相對價格趨于合理,將使收入差距和財富差距處于比較合理的水平。
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高發展的環境可持續性。生態環境質量較差,已經成為影響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突出問題。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日益增長。為改善生態環境而采取的措施,如改善大氣、水和土壤質量的措施等,固然會增加經濟社會運行成本,抑制高污染高排放行業的投資活動和產出增長,但同時也會對經濟增長產生帶動作用,因為生態環境監管措施會促進綠色環保技術研發和擴散,帶動相關投資活動。研究表明,我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拐點已經出現,未來經濟增長和污染排放將脫鉤。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落實這些部署,構建充分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是我國邁向高收入國家的內在要求。
綜合起來看,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不僅不會拖累經濟增長,而且將為經濟持續增長創造良好的技術、環境和社會條件。更重要的是,這些結構性目標并非僅僅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手段,它們本身就是經濟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當然,即使我國順利跨過高收入門檻,在高收入國家中也仍然處于較低收入水平,仍然需要吸取其他國家的教訓,避免因戰略和政策失誤導致收入水平絕對意義上的倒退回上中等收入,避免相對意義上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力爭在保持比其他高收入國家更快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持續提高發展的包容性和環境的可持續性,持續推進技術和產業升級,朝著全球技術前沿邁進。
中國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意味著全球生活在高收入經濟體中的人口比重將由現在的16%,倍增到35%左右。屆時,不僅10多億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將極大改善,而且將為其他50多億中低收入國家人民的發展提供更大的市場空間和更豐富的技術來源,也將提供更多的中國經驗用于幫助這些國家管理自己的發展進程。這將是中國對人類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
(林毅夫劉培林作者單位: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