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刊文:環保與扶貧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秘方
環保與扶貧是中國經濟增長新秘方
人民日報 金碚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進入新時代,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之一是:既要繼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要保護好生態環境,還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在統籌推進環境保護、精準扶貧和經濟增長方面,中國理念具有先進性,中國實踐具有開創性??梢哉f,環保和扶貧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秘方,發揮著助推創新驅動發展的積極作用,為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重要保障。
環境保護:調整產業、提升技術、激勵創新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我國政策目標體系中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顯著提升,環境大保護比經濟大開發更具政策次序上的優先性: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但是,也絕不可因此就認為保護環境必須犧牲經濟增長。其實,如果沒有經濟增長,沒有工業化的推進,環境是不可能得到長期有效保護的。例如,如果沒有現代能源工業,人們就不得不上山砍柴,這怎么能保持綠水青山?如果沒有以強大工業為基礎的國土整治能力,怎么能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源流水利?反之,如果嚴重破壞生態環境,也就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強調環境的重要性,絕不是不要經濟增長,而恰恰是為了實現長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只要協調好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就能進入經濟持續增長—優化環境能力增強—環境質量提高—經濟持續增長的良性循環。協調好二者關系的關鍵是摒棄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非此即彼、不可兼得的落后觀念,堅持新發展理念,在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的同時,使環境保護有利于調整產業、提升技術、激勵創新。
從調整產業看,應按照生產和消費清潔化的要求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這不是要抑制產業發展,更不是要以“零增長”來消極保護環境,而是讓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限產停產以至關閉,讓環境友好型產業和企業獲得更大發展空間,從而在整體上促進經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經濟發展史表明,正是不斷提升和優化產業結構,才有效利用和節約了人類發展的最重要資源:土地和水源。否則,初始的自然資源根本不可能為數十億人口提供生存條件。
從提升技術看,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基本方向是要以更先進的技術特別是環境友好型技術來實現經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和環保產業具有巨大增長空間,可以形成前景廣闊的產業鏈和循環經濟體系。各種科學成果和高新技術在環保領域的運用和發展,將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形成新興產業,促進經濟強勁增長。
從激勵創新看,提高環境保護標準能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我國的實踐中可以看到,節能減排要求的逐步提高并沒有損害產業包括資源型產業的發展,而是促使其提升技術或轉變技術路線。環保政策的創新激勵效應越來越顯著。環境保護所激發的創新浪潮和科技應用,是促進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一個非常積極的因素。
精準扶貧:激活基層、啟發民智、拓展市場
我國的實踐證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對經濟增長具有積極作用。扶貧脫貧戰略的實施,強有力地將經濟活動的動能推向基層,滲透到經濟體的“毛細血管”和“細胞”中,特別是有效激活了經濟發展長期滯后的“老、少、邊、窮”地區的創造性經濟活動,使之擺脫低收入惡性循環,形成新的生產能力。
還應看到,扶貧過程不僅是物質交流,更是思想交流,可以極大地啟發民智,促使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樹立現代觀念、產生創新靈感,較快形成新的生產力。筆者曾考察過一個地區,一家企業為了推動電子商務向廣大農村腹地延伸,連續舉辦互聯網運用和電子商務培訓班,很快形成了地區性創業熱潮,使一個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變為開展電子商務的特色地區。這個地區的諸多電商將本地產品賣到全國和境外,大大提高了當地投資吸引力,促進了規?;a。還有一些地方,電子商務向農村下沉,不僅激活本地傳統產業,而且帶動各種生產性服務業(如工業設計、視頻攝制、軟件編程、傳媒廣告、倉儲物流、包裝保鮮、金融服務等)同當地產業合作,激發和促進原有的“草根產業”發展成為產品行銷全國以至世界的大產業,使整個地區走上創新脫貧之路??梢哉f,只要有效啟發民智,就有可能使一些貧困地區成為經濟發展的寶地,形成特色經濟增長極。
扶貧對經濟增長的另一個積極作用就是拓展市場空間。實現更大的包容性是現代經濟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特征之一。而經濟包容性的主要表現之一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充分就業和有購買力的需求不斷增長。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深入推進,能大大增加貧困人口的就業機會和收入,進而大大增強經濟體系的包容性??梢哉f,每實現一個貧困戶脫貧,就是增加一塊有效需求的“蛋糕”,經濟發展也就相應擴大一份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