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唯一沒被開發建壩的長江支流永不被污染
生態環境部首次在赤水河流域啟動“三合一”執法檢查
近日,生態環境部啟動了集入河排污口排查、生態環境執法檢查以及水生態監測三項任務于一體的赤水河流域系統調查。這種對一個水系全流域采用“三合一”形式進行排查并執法檢查的做法尚屬首次。
四分之三流域在大山中穿行,河水清澈透底,干流未建一座大壩……因此,赤水河流域被稱為“我國唯一一條沒有被開發并保持自然流態的長江一級支流”。
近年來,赤水河干流雖然保持Ⅱ類優良水質,但是,部分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一些中小支流水質更加不容樂觀。
為確保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良好,10月19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宣布,集入口河排污口排查、生態環境執法檢查以及水生態監測三項任務于一體的赤水河流域系統調查啟動。
生態環境部執法局有關負責人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對一個水系全流域采用“三合一”形式進行排查并執法檢查尚屬首次。生態環境部將對排入赤水河流域的所有排污口登記入冊,同時對重點河流水環境和水生態進行監測,在此基礎上,對污水來源及突出問題成因開展執法檢查。
雖未被污染但有隱憂
發源于云南省鎮雄縣場壩鎮的赤水河是長江一級支流,也是國內唯一沒有被開發建壩的長江一級支流。它也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我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保護區,生態完整性高,生態價值彌足珍貴。
據介紹,赤水河流域分布著多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長江鱘、胭脂魚等45種長江上游特有魚類的重要棲息地和繁殖場所。保護好赤水河,對于長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意義重大。
生態環境部執法局這位負責人說,多年來,四川瀘州,貴州遵義、畢節,云南昭通等地不斷加大對赤水河的保護力度,積極整治流域環境問題,取得積極成效。2020年,赤水河5個國控斷面水質均穩定保持在Ⅱ類水平。
“但近年來,一些長期積累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一些中小支流水質不容樂觀。”這位負責人說,尤其是一些開發強度大、企業集中區域的水環境問題突出。
這位負責人透露,今年上半年,生態環境部組織赤水河調研時,抽測了5條河溝水質,其中4條屬于劣Ⅴ類水質。個別河段COD(化學需氧量)超標10倍左右,一些地區水處理能力不平衡不協調,有的污水處理廠吃不飽,實際負荷不足50%;有的超負荷運行,大量污水溢流。還有部分養殖場糞污直排亂排等。
這位負責人說,從調研情況來看,赤水河流域水系復雜,水生態環境敏感,流域工業、人口布局具有“大分散,小聚集”特征。同時,赤水河干流還分布有長江珍稀魚類保護區,也是城鎮居民、大型酒企取水水源地。
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局開展的赤水河流域水生態監測則顯示,赤水河流域有的溪溝自上游而下,底棲動物種類減少了四分之三以上。
公開資料顯示,赤水河流域內白酒釀造、礦產開發、畜禽養殖等污染問題依然突出,部分支流和溪溝水生態環境面臨威脅。
顯然,赤水河,長江上這條唯一未被污染的河流污染隱患不容小覷。
據介紹,目前,生態環境部已經完成赤水河全流域2萬平方公里區域的衛星遙感分析,初步識別出工礦企業聚集區、城鎮生活聚集區布局等,也明確了排查重點。在書面征集云、貴、川3省4市14個區縣的意見后,初步形成了全流域排查思路及措施。
全面摸清排污口底數
赤水河干流全長444.5公里,流域面積達2.04萬平方公里,涉及四川瀘州,貴州遵義、畢節,云南昭通等3省4市14個縣區168個鄉鎮。
參加這次排查的生態環境部華南所專家陳堯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對赤水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采取“河流測水質、沿岸數排口、溯源查污染源”的系統排查方式,通過水質監測為精準執法提供線索,執法檢查為河流污染找出原因,最終形成一個系統的診斷分析。
生態環境部執法局副局長史慶敏說,赤水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涉及赤水河干流、51條一級支流以及72條中小支流。“如果說赤水河干流是‘主動脈’,那么51條一級支流就是‘次動脈’,72條中小支流就是‘毛細血管’。”在史慶敏看來,這些河段生態環境敏感、開發強度較高、環境問題相對突出。在全面摸清“1+51+72”河段上每一個排污口的排污情況基礎上,再用幾年時間,完成赤水河入河排污口“監測、溯源、整治”。
2019年,生態環境部曾啟動對長江入河排污口的排查。赤水河是長江的一級支流,赤水河排查與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有何不同?陳堯說,對長江的排查主要是沿干流兩岸開展,而對赤水河的排查則實施全流域排查,既查干流、又查支流,還要查老百姓身邊的小溝、小渠、小池塘等“小微水體”,涉及赤水河整個水生態循環系統,難度更大。這次排查將赤水河流域內90%以上的城鎮居民生活聚集區,95%左右的工礦企業聚集區以及全部珍稀特有魚類保護區等生態敏感脆弱區域基本上全部囊括其中。
而就赤水河流域排查面臨的難點,生態環境部華南所吳仁人博士認為,赤水河流域作為跨省界河流,其上下游、左右岸,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之間在水污染防治上需要更好地協調與合作。赤水河全流域整體銜接和協調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各地河長辦圍繞本行政轄區內河段保護管理需求而編制的“一河一策”實施方案,往往因上下游、左右岸治理方案間缺乏有效銜接,造成整條河流上出現“一河多策”,對問題有不同認知,也需要統一的行動。
翟青指出,赤水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將以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沿岸數排口、下河測水質、溯源查污染源,全面摸清流域入河排污口底數,了解掌握流域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建立流域水生態環境治理“診斷圖”。
對突出問題立查立改
“對赤水河流域所進行的不僅僅是入河排污口排查,同時,還要開展企業執法檢查,重點關注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白酒釀造、采掘及養殖等行業污水排放情況。”史慶敏說,還要實施水生態環境監測,即對重點河段進行水環境、水生態監測,了解流域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據介紹,針對這次排查檢查,生態環境部會同地方開展了廣泛調研。調研顯示,赤水河流域是茅臺酒、郎酒、習酒等名優醬酒的核心產地和全國主產區,流域內白酒釀造企業以及釀酒作坊所占比重相對突出;習水縣、古藺縣、鎮雄縣和仁懷市等地區工礦企業相對集中。調研還發現,流域內一些無主礦井涌水及尾礦、煤泥淋溶水未經處理排放;一些養殖場打著“還田還土”的幌子將糞污亂潑亂倒。
據陳堯介紹,“一些地區釀酒企業高度集中,上千家酒廠沿河谷分布,重點鄉鎮里基本占用了除生活用地之外的所有適宜開發的土地。個別酒廠利用喀斯特地形向地下溶洞排污,影響十分惡劣。”據其透露:“上千家酒企污水集中排放,污染量驚人。”
而據參加前期調研的輕工業環境保護研究所博士薛鵬麗介紹,在調研的25家企業中,發現依然有較多偷排或漏排現象。分析其中原因,薛鵬麗說,收集管網鋪設困難是一個重要原因。“污水收集需要投入一定時間和財力去鋪設管網,而赤水河流域地無三尺平、地形陡峭,地形地勢的先天限制,給污水收集管網的鋪設帶來一定的困難。”此外,下游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有限也是原因之一。
“對赤水河流域所進行的生態環境執法檢查不同于一般的工作調研,這次執法檢查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問題的查處,更加強調依法采集并固定證據,做到依據、程序和事實清楚,以更好地幫助地方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生態環境部執法局這位負責人說,對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執法檢查中發現的突出問題,生態環境部將聯合相關省生態環境廳審核匯總后,由生態環境部統一轉交地方進行整治。
對于發現的問題,生態環境部要求地方明確整治措施和整治時限,扎實推動突出問題整治。“對于一些嚴重危害生態環境、損害群眾環境利益的違法行為,在排查過程中就要迅速解決。”這位負責人說。
□法治日報記者 郄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