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對于這一消息,后浪出版公司予以確認。
周有光。資料圖
周有光1906年出生,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就在昨天,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生日。
周有光身上的標簽實在太多:作家沈從文的連襟、才女張允和的丈夫、經濟學家、語言學家。有評價稱,周有光一輩子活出了別人幾輩子。他的一生分了幾個階段:50歲以前是銀行家;50歲到85歲,是語言文字學家,精力都傾注在語言文學領域;85歲以后,是思想家。(法制晚報微信公號ID:fzwb_52165216)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生于江蘇常州,那時還是清朝光緒年間,他的一生經過了晚清、北洋、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時代,有人戲稱他是“四朝元老”,更有人將他看做百年中國從傳統過渡到現代的一個縮影。
“半路出家”從經濟學家到語言學家的轉變
十歲時,周有光隨全家遷居蘇州,進入當時初始興辦的新式學堂讀書。中學畢業后,周有光考上了上海圣約翰大學,后來又改入光華大學繼續學習。大學畢業后,他與夫人張允和同往日本留學。1935年,周有光放棄日本的學業返回上海,任教光華大學,并在上海銀行兼職。(法制晚報微信公號ID:fzwb_52165216)
50歲之前,周有光是金融學家和經濟學家,50歲之后,他從上海移居北京,從事語言文字研究:1955年,他去北京參與文字改革會議,結束后就決定留在北京,改行語文。他先后擔任文改會委員和副主任、國家語委委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漢語大詞典》學術顧問、《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委員、《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名譽會長。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兼教育組副組長。
“周老曾戲言自己50歲起由經濟學教授改行從事語言文字學研究,前者是半途而廢,后者是半路出家,兩個“半”字合在一起,就是個圓圈,一個‘零’字。事實上,他在學術生涯中所獲得的成功、成就和成績,達到了近乎圓滿的境界。”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張森根如是評價道。
也正是由于參加制訂漢語拼音方案、參與設計、推廣漢語拼音體系,周有光被不少人尊稱為"漢語拼音之父"。不過,他本人卻一直覺得被稱呼為“漢語拼音之父”不好。張森根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周老(指周有光,下同)曾多次對他說:“讀過我書的人,決不會把那頂桂冠隨便加在我頭頂上”。他的外甥女毛曉園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曾提到,“舅舅覺得,漢語拼音很早就出現苗頭,有一個發展過程,不要把功勞都歸在一個人身上。他不希望這樣。舅舅有很多機會可以有名有利,但他從來不追求這個”。
制定的《漢語拼音方案》載入史冊 百歲之后仍出版三著作
周先生對于推廣普及民族共同語有全面而詳盡的論述。他指出:“一國人民,如果語言彼此不通,那是一盤散沙,不是一個現代國家。”“推廣共同語是國家現代化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先行工作。”他還說:“‘文明古國’要想成為‘文明今國’,不能不進行現代化的改造。‘現代化’必須以‘教育現代化’為基礎,‘教育現代化’必須做好‘語文現代化’的準備。”周先生認為“語文現代化”的首要目標就是普及現代共同語,學校、公共場所和集體活動一律說共同語,實行共同語和方言的“雙語言”制度。他認為,“語音標準是否確定是共同語‘成年’的標志;共同語是否普及,首先在全國學校成為校園語言,是教育‘成年’的標志。凡是認真工業化的國家都以普及共同語作為建國大事。” 周先生還提出普通話普及的標準,即“全國學校以普通話為校園語言,全國公共活動以普通話為交際媒介”等等。
作為《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創制人之一,周先生在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方面的功績已載入史冊?!稘h語拼音方案》以其國際化、音素化的嚴密設計,使得不能準確表音的漢字有了科學的注音工具,更使掃除文盲、推廣普通話、索引排序、工業產品編碼、制定旗語、燈語、手語、盲文和少數民族文字有了強有力的工具和憑借?!稘h語拼音方案》誕生后不久就成為用拉丁字母轉寫中文的國際標準。特別是計算機應用普及以來,采用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在中文信息處理技術方面顯示出極大的優越性,為漢字信息化、漢語國際化、普及普通話和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法制晚報微信公號ID:fzwb_52165216)
半個多世紀以來,周有關在語言文字學領域里一直進行著廣泛的探索和創造性的研究,尤其是在中國語文現代化和比較文字學方面成就卓著。周有光是我國語言規劃理論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語言文字學理論對我們實施國家語言規劃,推廣普通話和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提出,中國語文現代化的基本內容是“語言通用化,文體口語化,文字簡易化,拼音字母化”,信息時代應增加“中文電腦化”和“術語國際化”。
2005年,100歲的周有光出版了《百歲新稿》,2010年,又出版了《朝聞道集》,2011年,他出版了《拾貝集》。
對待學術問題,周有光的態度一向嚴謹,并且歡迎批評。張森根指出,從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周有光先生就關注語言文字,認識到語言文字在社會發展、人類進步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他說“語言使人類別于禽獸,文字使文明別于野蠻,教育使先進別于落后”。周有光并不避諱別人的批評。在《周有光百年口述》一書的“尾聲”中,周有光提倡“不怕錯主義”:他認為自己的百年口述史中出錯是難免的,所以他不僅不怕別人提出批評,相反更希望聽到不同意見。
一位待人寬厚的老人 曾笑稱“上帝把他忘了”
周有光曾笑稱,“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記了。”剛剛過完112歲生日的凌晨,周有光與世長辭,消息傳來,震驚四方。
在很多親朋好友眼中,周有光既是一位思維敏銳的學者,也是一位寬厚待人的老人。每年過生日,都有不少人去看望他。曾為周有光策劃、編輯了《周有光文集》、《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的葉芳女士曾說過,近年周有光身體很弱,坐那么長時間聽別人說話是很耗費體力,“但他特別寬容,不會阻止別人說話,靜靜等著人家離去。這是一種很高的人格”。
樂觀,是身邊人對周有光的另一個印象。張森根回憶,周有光先生年輕時身體很弱,一位算命先生說他只能活到35歲,但現在他活過了比三個35歲還長,“周老幽默地說:不能怪算命先生,那是因為科學發達了;他所以能活得健康。還有,就是上帝把他忘記了。他從81歲開始,作為一歲,從頭算起,他還要繼續讀書、思考和寫作”。
“周老晚年遭受兩次致命的打擊,一次時是98歲時喪妻,另一次是110歲痛失哲嗣周曉平。因為他有常人不具備的生命力和定力,都挺過來了。”張森根透露,2016年12月5日周有光因發燒進醫院里住了三周,然而當月27日又平安出院回到家里,“當下,他已經頑強地跨入了112歲的門檻。他真是返老回童,返璞歸真了,又回到了‘嬰兒’時代,不愿意多說話,只是用手勢和眼神表示他的存在,今日的他,真可謂無言勝有言”。
任天荒地老,多情人不老
“任天荒地老,多情人不老”有媒體這樣形容周有光和張允和兩人的感情。她就是民國最后的閨秀,張允和。他是漢語拼音之父,“百歲大師”周有光。“民國的舊時月色已成往事,但他們依然是從民國時期走出來的才子佳人,相濡以沫,琴瑟和鳴,沐浴了七十年的風風雨雨。他們的愛情如涓涓細流般流淌至生命時光的深處。”報道這樣寫道。
合肥張家四姐妹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均出生于名門望族,在中國乃至國外都赫赫有名,她們在書香世家的熏陶中長大,學習古文,國學,以及高雅的昆曲,還深得新學精髓。張允和是“九如巷的張二小姐”,自小便修得智慧與靈氣的心性。她年輕時有一幀黑白照,眉目傳神,鼻梁堅挺,清秀的臉上透著一種韌勁。氣質脫俗,盡顯大家閨秀風范。她被人形容為,“年輕時她的美,怎么想像也不會過分。”
葉圣陶先生也曾欣羨地說:“誰娶了九如巷的姑娘,誰就會幸福一輩子。”
而娶了“九如巷的張二小姐”的,正是我國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他曾在《逝年如水》中回憶與張允和的戀情,他說他們的戀愛是慢慢地自然發展的,“流水式”的。好的愛情永遠是潤物細無聲的,亦有一種無言卻深邃的力量,于歲月和靈魂深處叩響動人恒遠的聲音。(法制晚報微信公號ID:fzwb_52165216)
張允和曾贈詩人、作家俞平伯夫人詩句:“人得多情人不老,到老情更好”。而這也是他們兩人愛情的真實寫照。漫畫家丁聰曾給他倆畫過一幅溫情的漫畫:90歲的他騎著一輛小三輪,身后坐著他80多歲嬌小的公主。一個博學仁厚,一個才情非凡,這是一對讓人羨慕的夫妻。
然而,生離死別總無情。2002年8月,張允和因心臟病突發先他一步而去,帶著她的多情走了。即便她的美驚艷了時光,也未能留住她的生命。她走的時候,依舊保持著美麗的姿態,一頭盤結發,一襲深紅衣。坐在床前的周有光一直握著她的手不放,不愿她離去。一向豁達的他難以自抑,他說,我的半邊天塌了。
“我不知所措,終日苦思,什么事情也懶得動。我們結婚70年,從沒想過會有一天二人之中少了一個。突如其來的打擊,使我一時透不過氣來。我在紙上寫:昔日戲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來。那是唐朝詩人元稹的詩,現在真的都來了。”
文/記者黎史翔 綜合新華網等媒體報道
(原標題:112歲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他一輩子活出別人幾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