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阿里來說,沒有在移動應用分發領域達到領先地位,是目前的一個遺憾,不過這個遺憾將是短暫的。雖然在市場份額上與第一陣營依舊有一定差距,但阿里的發展勢頭很猛:在過去,僅用一年多時間就將PP助手推入安卓市場的第五;而現在,通過一輪收購,阿里將市場份額排名第四的豌豆莢收入囊中。在同時擁有了PP助手和豌豆莢的資源后,阿里順利躋身進入了行業第一梯隊。
一家有情懷的公司
除了重塑行業排名,豌豆莢和阿里的整合還有更大的想象空間。因為移動應用分發領域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律,短期的用戶排名的高下并不能代表產品和技術的優劣,要想看懂行業的特性,最好的案例就是豌豆莢本身。
豌豆莢的歷史,就是安卓在中國興起的歷史。2010年10,豌豆莢以手機助手的形態拿到了李開復博士創辦的創新工場100萬美元的投資;2011年5月,開始做應用搜索,接著在10月份增加了廣告系統;2012年率先向“移動”轉型,在2月份,用戶總數已經突破2500萬戶,日活躍用戶超過100萬,要知道,當時全國的安卓用戶僅有5000萬,可以說占據了整個安卓市場的半壁江山,移動分發領域進入了豌豆莢時代。
豌豆莢通過短短幾年就成為了獨角獸公司,很大程度在于從硅谷帶來的情懷特質,這一特質決定了豌豆莢能夠在產品設計和解決方案上做到極致,簡單來說,就是量大質優。在業內,豌豆莢的應用種類一直以最全著稱,收錄的應用超過250萬,算上安裝包則超過1200萬,一些剛剛推出又有一點偏門的應用最初往往只能在豌豆莢中找到,3-6個月后才陸續登上了其他分發軟件的頁面,而這幾個月恰好給了豌豆莢一個難得的“窗口期”用來吸引用戶。
更難得可貴的是,豌豆莢能在海量的應用中找出最新、最精美的進行推廣,事實上,要從千千萬萬的應用中進行有效的過濾,難度要比收集應用本身更大,更能體現出一家公司的眼光和情懷。豌豆莢在2011年推出了“豌豆莢設計獎”,借此培育出了一大批優質的手機應用,比如Line DECO、VSCO Cam、紀念碑谷等。豌豆莢前幾年就靠著有情懷有品質的產品坐穩了一把手的交椅。
一個競爭慘烈的市場
然而,情懷所帶來的良好用戶體驗卻沒有及時變現為市場份額,隨著市場主體的大量涌入,野蠻粗暴式的分發方式占據了上風,各家爭奪的結果是誰也不能占據絕對優勢,呈現了高度碎片化的格局,并且在劣幣驅逐良幣的背后,豌豆莢在活躍用戶市場份額上持續下降,屈居第四。那么,有情懷的豌豆莢是如何失守的?
首先來看大環境。豌豆莢發展最快的幾年,恰好也是智能手機迅速普及的幾年,由于起步早,品牌大,豌豆莢在擴大市場份額上當仁不讓。但是,隨著手機保有量的飽和,無論是中小學生還是退休大媽,基本上快做到了人手一部,手機增量的紅利迅速消失,分發軟件用戶規模的每月環比增長率已經從去年一季度的2.3%迅速下降至今年的0.8%,這個下降趨勢給所有分發商都帶來了壓力,這意味著未來的競爭更多地集中于存量,要從別人手里搶生意。
再來看看競爭對手。早在豌豆莢迅猛發展的同時,其他應用軟件也紛紛搶灘。憑借著360手機安全助手、百度搜索和微信的渠道優勢,360、百度和應用寶都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了流量的導入,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而華為、小米等硬件生產商也不甘落后,推出了自己品牌的應用商店并內嵌于手機當中;除此之外,當樂、機鋒、安智以及應用匯等應用商店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于競爭市場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