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互利共贏的合作
和360、百度系、騰訊系相比,豌豆莢不缺產品和技術,也不缺體驗和情懷,之所以在市場上缺乏爆發力,只因為缺了一件至關重要的東西:移動矩陣。在碎片化的競爭格局當中,移動應用分發商要凸顯自己的存在感,只能靠移動矩陣來搭建自己的推廣渠道,小米、華為等手機應用提供商不說,手機本身內置的軟件就是一個渠道,360、百度、騰訊則從軟件上進行渠道建設,實現導流。而這恰恰是豌豆莢所不具備的,過于專注產品和技術本身,不注重渠道建設和精準匹配,導致其在市場推廣上張力不足。
而阿里的收購,恰好能解決缺乏豌豆莢移動矩陣這一切膚之痛。目前,阿里通過阿里云、UC瀏覽器等多個阿里系產品,已經搭建好了移動矩陣和推廣渠道,具備了實現全景式精準分發的能力,等到針對開發者的移動應用廣告平臺正式上線之后,產品之間的導流能力將得到進一步加強。同樣,在馬云舉全阿里之力打造移動電商的大背景下,無論阿里云還是電商APP或是阿里系的其他產品,都將進一步占據手機版面,屆時將構建一個全景式、立體化的移動矩陣,為豌豆莢中海量的內容及數據找到一個新的產品突破口。
反過來,豌豆莢的加盟也將有力地助推阿里“大數據+”戰略。移動分發領域之所以籠罩著巨頭的身影并使得小型獨立企業很難站穩腳跟,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應用分發和用戶需求之間存在著錯位的問題。最初,阿里巴巴也是以技術起家,數據分析能力十分強大,“大數據+”戰略已經在多個領域實現了成果轉化。比如,阿里已經成功地給PP助手這一深耕IOS系統的分發商以重生;同時在收購UC之后,也讓UC強化了內容和用戶需求的匹配能力,并能巧妙地植入廣告,推動了UC的新一輪發展,實現用戶量超5億。
收購豌豆莢后,數據的價值將得到更大的體現。作為行業先行者,豌豆莢擁有最全的應用數據庫,1200萬個應用幾乎囊括了想象力范圍內的所有產品,但對于這些數據資源,創始人王俊煜卻認為“作為這樣一個規模的公司,我們不知道怎么去運用這個數據”。怎么用數據?這恰好是阿里的優勢。不過阿里的大數據雖然能夠在預測用戶需求上屢試不爽,但是分析的前提是要有原始的數據積累,很顯然,僅進入市場一年的阿里,并沒有搜集到足夠的原始數據,包括不同層級的用戶對應用的偏好程度、幾年來應用推廣的行情走向等。此外,更直觀的來看,收購豌豆莢之后,阿里便順勢擁有了最龐大、最齊全的應用軟件庫。所以說,豌豆莢和阿里剛好在數據上實現了互補,豌豆莢為阿里提供了極佳的數據價值。
除了提供海量的應用,以及背后的數據之外,豌豆莢還將給予阿里很重要的內容價值。其一貫堅持的“小而美”的情懷特質能有力提升阿里在應用品質上的總體得分。比如說,自創立以來,豌豆莢就不走尋常路,創新使用搜索的方式來管理應用,全面打通應用場景,不僅讓用戶享受到無縫的內容消費體驗,更讓開發者通過內容直接獲得持續的流量和用戶,形成開發者、分發商和用戶的閉環;再比如,豌豆莢設計獎已經在業內廣受贊譽,其調動開發者積極性創造優質產品的動力依舊強勁。這些豌豆莢在經營過程中所形成的優質內容挖掘能力,也將在阿里的系統內得到有效的整合與推廣。聯想到目前的豌豆莢人事結構與領導架構,相信這些好的做法能夠得到堅持。
總而言之,此次的收購,對于阿里和豌豆莢來說都是雙贏的選擇。豌豆莢有阿里需要的內容價值以及數據價值,阿里能夠提供移動矩陣和大數據分析支撐,通過雙方的合作,豌豆莢原來所積累的優勢資源將得以有效的開發,好的產品,搭配好的渠道,何愁推廣不出去?同時也可以預見,移動應用分發的格局將就此出現重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