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朱萍 北京報道
導讀
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盈利模式的移動醫療燒錢至今,試圖讓保險為其買單。楊宏橋認為,目前可以有兩種變現途徑:一是基于SaaS服務的個性化定制;一是TPA模式嵌入,擴充資金鏈條上的支付者。
燒錢至今的移動醫療公司開始尋求保險支付。
近日,在互聯網醫療大會和中國移動醫療一季度市場研究報告的發布會上,保險為移動醫療買單成為熱議話題。
進入2016年,始終無法實現平穩盈利的移動醫療紛紛與保險公司合作,如平安好醫生與平安保險、春雨醫生與中國人保財險、尋醫問藥與泰康人壽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亦就此話題采訪了芯聯達、就醫160、春雨醫生、趣醫網等多家移動醫療公司負責人發現,目前很少有移動醫療企業能真正通過保險變現。
今年4月在新三板上市的芯聯達董事長楊宏橋認為,互聯網醫療將保險作為盈利點,但真正能實現的可能不到一成,這些企業大都以“院中”服務為主,主要存在兩種變現途徑:基于SaaS(軟件即服務)服務的個性化定制; TPA(第三方保險中介機構)模式嵌入,擴充資金鏈條上的支付者。
對于上述觀點,去年底同在新三板上市的就醫160CEO羅寧政也表示認同。據了解,就醫160與保險公司合作,根據不同病種推出的保險商城將正式推出,在就醫160看來,互聯網醫療與保險公司的深度合作,有助于保險公司控費,預計未來就醫保險業務營收會到達千萬元級別。
北京鼎臣醫藥管理咨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目前,可供移動醫療合作的商業保險少之又少,即使有些地方政府強制推動也收效見微,移動醫療需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