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醫療紛紛瞄準保險
2011時,移動醫療是資本市場的寵兒,到2015初,資本開始趨于冷靜,四年多時間,始終未找到合理盈利點。
進入2016年,移動醫療都嘗試以商業保險作為支付方來串聯診所、患者甚至醫院和藥店。據悉,春雨醫生近期將會宣布與國內一家大型保險公司合作,丁香園也在與國內幾家中端商業保險公司談合作。而平安健康更是有著平安保險的天然優勢支持。
2015年10月份,《論春雨醫生的倒掉》在業界廣泛流傳,該文便認為,由于遲遲沒有找到商業模式,春雨醫生歷時3年,耗資4億元人民幣的美麗故事已經講完了,結局已經注定。當時,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對此進行回應稱,未來春雨醫生的盈利模式在保險。
張銳認為,所有移動醫療公司的盈利模式就是保險或者保險類產品,體量大的就是保險公司;體量小的跟保險公司合作。
在張銳看來,時下的私人醫生就是保險的雛形,“我們在和保險公司做春雨健康險的核心是私人醫生,你買我們的春雨健康險,我給你配一個私人醫生,同時配春雨診所線下檢查和治療的用藥費用,這是最核心的兩個東西,外圍還包括體檢等服務,這就是保險產品的雛形。”
春雨醫生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春雨已與中英人壽、中國人保財險,中國人保壽險等先后達成保險合作協議,并推出以春雨私人醫生為核心的保險產品。
“春雨醫生現階段還不能靠健康保險實現盈利,這需要醫保支付環境、居民就醫習慣以及保險產品設計等多方面合力,才可能形成完善的商業模式。目前春雨醫生接入保險的方式,主要還是以私人醫生健康管理為主,即春雨醫生為保險客戶提供包含健康咨詢、健康檔案、健康提醒等線上的全科醫生服務,以及線下的一站式??凭驮\服務。”上述負責人表示。
而微醫集團董事長兼CEO廖杰遠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談到盈利模式時表示,“羊毛出在豬身上。”
在1月20日舉辦的“移動醫療+保險高端論壇”上,廖杰遠闡釋了微醫集團“中國式ACO平臺”的健康保險戰略。他表示,建立ACO平臺至少需要具備“數據通道”、“可控醫療服務體系”和“規模用戶群”三個基礎條件。微醫ACO平臺要通過互聯網重組醫療資源,為保險機構提供真正“有效率的醫療服務、透明的醫療數據和規?;挠脩?rdquo;。
另據阿里健康、支付寶醫療相關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都與保險接觸,但具體形式還在探索中。
與上述不同的是,就醫160、趣醫網等目前都已經實現了保險方面的營收。
如就醫160首創移動醫療保險創新個性化險種——停診險。保險期間內,被保險人即患者,通過就醫160平臺預約掛號深圳、東莞兩地公立醫院號源成功后,若預約的醫生因非可控因素臨時停診,患者將獲得單次50元的賠償金,保費僅需1元。據了解,每日該平臺可投保數千單。
而其正在試營業的保險商城亦將正式推出。據了解,就醫160的健康保障“保險商城”是特別為少兒、成人、老人定制的特色險種,例如少兒重疾險。少兒重疾險,精選兒童最常見的25種重疾(惡性腫瘤、器官移植、心臟手術、腦腫瘤等),99元參保即可獲得30萬元的保額賠付。此外,還有針對成人的65種重大疾病保險,針對老人的不老翁老年骨折險、針對女性乳腺疾病的愛胸險等。
爭議保險介入盈利模式
楊宏橋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現在很多移動醫療雖存在盈利模式,但卻無法變現。
如流量廣告模式毫無門檻可言,也并非是可以打動投資者的利潤來源;流量分享,移動醫療的一個重要盈利思維就是流量變現,和多數移動互聯網服務本同末離。
“流量分享的形式有很多種,廣告只是其中一個,在大數據時代,很多移動醫療試圖通過大數據把流量導給上下游的醫療服務。但醫療涉及用戶隱私,本身就缺少醫療服務資質的移動醫療,很可能遭致用戶的反感甚至起訴。另外,如果用戶體量上不去,所謂的流量變現仍是無稽之談,也就注定了醫療行業會淘汰不少參與者。”楊宏橋表示。
而對于O2O模式,楊宏橋認為,目前發展也很困難。他認為,O2O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包括上門送藥、醫療O2O。一些掌握了掛號等入口資源的移動醫療玩家還在考慮導診、支付、診斷信息推送等一系列流程,從而打通服務醫院、患者、醫生的三段。這類服務的大規模普及仍未出現,特別是在國內的醫療體制下,醫藥O2O的前景值得期待但困難重重。
而醫療保險方面,目前移動醫療都將其看作是變現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中平安集團和泰康保險算是其中的領頭羊。
不過,在史立臣看來,可供移動醫療合作的商業保險少之又少,即使有些地方政府強制推動也收效見微。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指出,移動醫療嫁接保險有幾大痛點:如產品周期難設計。保險產品是一種保障權益設計,設計周期長,保險公司的理賠概率就高,其處理醫療平臺事務的各項成本也高;而設計時間短,患者的服務權益就得不到保障,二者的平衡點難以把握。
另外,移動醫療平臺發揮的價值更多在于提供優質的患者診療服務,通過組織醫院、醫生為患者提供在線咨詢、在線交流、私人醫生等服務體現商業價值。而此種聯合服務移動醫療平臺無法掌控,通過保險來約束不太可行。
再次,目前移動醫療平臺的主營業務仍集中在醫生患者在線咨詢、在線交流等方面,線下診斷、檢查及診后服務其還未深度介入。
最后,目前在中國醫療領域起到主導作用的是“政府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商業保險繳費優惠等政策剛剛出臺,政策發揮作用需要時間,商業保險被廣泛接受亦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