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8月4日訊(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通訊員陳耀宗莊凌龍)3日,由中國刑事警察學院、中國行為法學會偵查學分會聯合主辦的“晉江經驗·警務改革”主題研討會在晉江舉行,50多名全國刑偵方面的專家、學者、資深記者匯聚晉江,集學界、警屆等專家學者之智,對警務工作改革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討,為深化全國警務工作改革提供有益參考。
主題研討會現場
身為“晉江經驗”發源地的公安機關,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晉江市公安局刑警大隊以“案子發到哪、背包背到哪、地鋪打到哪、案子不破兵不收”之勢開展偵查工作,憑借其對大要案件的攻堅克難能力和突出成績,于1999年8月3日被國務院授予“特別能戰斗刑警隊”的稱號,成為全國刑偵戰線上的一面旗幟。“背包”精神被賦予“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戰斗”的實質內涵。
20年過去了,晉江刑警的“背包”精神早已走出了晉江刑警,激勵著晉江公安在治安打防管控、創新社會治理等各項工作中創造出社會和群眾滿意的新業績。“背包”精神也不斷被賦予新內涵,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晉江公安人奮勇爭先,摸索出了一條具有晉江特色的刑偵改革之路,形成了“晉江模式”。
圍繞刑事偵查的“晉江模式”,實務界、科技企業界、學術界和媒體界的專家、學者深入了解“晉江經驗”發展歷程、深入探討警務改革創新。
蘇州市警察協會主席張躍進認為,“晉江模式”的核心所在是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以“快警務”進一步打破機關化,調整優化警務功能結構和科學配置警務資源,實現警務效能最大化,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平安和諧的社會環境,是完全可以在全國警屆推廣復制的成功典范。
2018年初,晉江市公安局在總結自身工作經驗及向先進地區學習的基礎上,創新推出“三即十快”警務新機制,向所有類型的刑事案件全面宣戰。“三即”指有警即處、有案即破、有損即挽,要求案件發生后立即展開偵查,每一起警情都有首接責任人、每一起案件都有案件主辦人、每一起案件都有人到現場勘查、有人偵查研判、有人經營偵辦、有人負責兜底。“十快”涵蓋案件偵辦的五個方面:指揮調度,做到快指令、快處警;資源集成,做到快共享、快封堵;同步上案,做到快合成、快預警;固定證據,做到快回訪、快結案;責任落實,做到快倒查、快總結。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2018年晉江刑事案件破案率62.3%。今年上半年,刑事案件破案率達70.5%。其中,63.8%在24小時內偵破、78.1%在72小時內偵破,做到“嫌犯在、贓物在、證據在”,追贓率63.4%。
貴州省黔東南州公安局常務副局長姚元良表示,“三即十快” 理念上有新內涵、創新上有新突破、傳承上有新舉措,是一個全方位的警務改革,是一個堅持問題導向的改革,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改革。
廣東警官學院副院長許細燕1998年就來過晉江,她說,當時她就對“背背包打地鋪辦案”有很深的印象,時隔21年再來到晉江,再見“背包”精神依舊很震撼很感動,稱“背包”精神能高度凝練與提升難能可貴。
湖南警察學院偵查系書記楊輝解教授認為,新時代,面對犯罪新形勢,晉江市公安局創造性的推出“三即十快”警務新機制,是新時代對“十六字方針“的嶄新的詮釋,使“十六字方針”煥發出新的活力。
法制日報社外聯部主任廖衛華從事了19年的法治新聞,在觀摩了晉江市公安局“三即十快”警務機制,認為該機制很好處理了黨和民的關系、大與小的關系、快與慢的關系、從嚴治警和從優待警的關系、傳統精神和現代科技的關系、經濟發展和平安建設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