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人大新聞學院 圖
2004年,方漢奇辦理了退休手續,但仍然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博士生導師,每年帶一名博士生,“目前精力有所不濟,仍想在這個領域做些工作”。
他略帶驕傲地告訴記者,截至目前,他帶了52個博士生。對學生,他有自己的堅持,第一年每個月要碰一次頭,他還給學生們開書單,讓他們寫讀書報告,定期進行交流,“做學術要不斷碰撞、充電。”
為了做好教學,方漢奇每天仍在不斷“充電”,只是換了一種更新潮的方法:每天早上,他就會在學院教師群里定點發早新聞。“我這是‘釣魚’。”他得意地笑了,他每天早上起床后打開微信看新聞,和老師們分享當天的新聞綜合報道,也希望別人有好文章不吝分享。他學會了在電腦上微信,因為“手機上看,看看就完了,連著電腦,有需要我就可以下載、存檔”。
“我有一個大硬盤,分門別類歸檔材料大概是500多G。”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90后”,方漢奇對這個世界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1998年左右,他就成為了中國互聯網最早的一撥網民。
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彭蘭記憶中,他讓學生進行了幾次現場指導,把操作寫成指南,就“按圖索驥”開始了互聯網之旅。
2010年,年近84歲的方漢奇開通了微博,一不小心玩成了大V。
微信興起之后,他又興致勃勃學會了聊天建群和掃二維碼。
“我沒有閑著的時候,要不斷地有所學習、有所前進。”他強調稱,新聞史研究者是新聞事業的守望者,要緊跟新聞事業的發展,要對一切新鮮事物感興趣,“否則你沒辦法做好博導的工作,要當先生,先當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