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獲獎100萬元,又全部捐出
2017年9月28日,方漢奇榮獲第六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獎金100萬元。
關于方漢奇先生的頒獎詞如此寫道:
“先生以畢生心力,七十余年如一日,潛心治學中國新聞史,為新中國新聞學重要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據法制晚報·看法新聞報道,“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是吳玉章基金委員會為表彰人文科學、社會科學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學者設立的專門獎項,于2012年首次頒發。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成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最高獎項,是與“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齊名的最高榮譽。
12月24日,方漢奇將所獲獎金100萬元全部捐贈設立基金。“方漢奇基金”在中國人民大學成立。
微博@人大新聞學院 圖
據@人大新聞學院微博介紹,方漢奇基金將以方漢奇教授此次捐贈為啟動資金,爭取持續募集資金保障健康運轉,使其為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發揮重要作用,主要支持中國新聞史學會發展,支持新聞學、新聞史學研究。
自稱“90后”,這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情
“我這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教新聞史。”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他說,雖然中間有起伏,但做到老,學到老,到現在仍然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教學需要不斷更新,學無止境。”
剛過92歲生日的他在新聞界內桃李滿天下,被稱為新聞史學界的“泰斗”。他卻謙虛笑稱,自己不過是中國新聞史浩瀚長河里好奇探索的“90后”。
據羊城晚報報道,在學生們眼里,老教授勤儉節約,“一輩子其實也沒啥錢”。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此前曾表示,“方老師直到退休時薪水都很低,沒攢過什么錢。如今91歲了,每天自己到食堂打飯。”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從事新聞教育工作,方漢奇每月僅有104元的講師工資,一拿就是25年,“我不會理財,但量入為出,所以也不差什么錢。”
學校十幾年前給他分了一套房子,只有使用權,他安心埋首書齋做學問。房子在校園里頭,步行到新聞學院辦公樓只要三分鐘,“學生要來找我、需要開個會什么的都很方便。”
作為新中國資歷最深、教齡最長的新聞史學家,方漢奇心心念念的都是新聞史學科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新聞史有那么豐富有趣的事兒,如果老師還講不好課,那可要打板子。”有學生談起方先生的課,用八個字形容:滿座嘆服,驚為天人。
他講梁啟超,隨口就可以背出一篇千字政論,一邊背誦,一邊踱步,興之所至,旁若無人;他講邵飄萍,正史、野史,大人物、小人物,大事件、小事件,娓娓道來,舉重若輕。“我沒有多大天分,只不過在積累上舍得下一點笨功夫而已。”方漢奇自嘲“底子薄”,做學問并無捷徑,唯有整天泡在圖書館惡補。
在半個多世紀里,他曾做的學術卡片密密麻麻地摘錄了各種報紙和書籍上搜集到的有關新聞學方面的資料。正是這一張張學術卡片,為他織就了一張立體龐大的知識網,寫就了中國新聞史研究最權威的工具書和教學參考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