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功利化和知識化以外,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另一個巨大弊端。是泥沙俱下、良莠不分。 “傳統文化、文化傳統就如一枚硬幣,既有‘A面’,也有‘B面’”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凌宗偉認為“不加辨別地將傳統文化一股腦兒地引入校園,難免混淆視聽,誤人子弟”,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何郁也提到“大量的教育現實都在顯示,我們在推進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顯得過于匆忙和盲目,泥沙俱下,良莠不分。”
他們共同指出,在許多學校,用《弟子規》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教材,是典型的對傳統文化不加甄別,不負責任的態度和行為,這是對后代的戕害。
關于《弟子規》的害處,北師大李山教授闡述得很清楚:“(該書)一開頭就讓孩子對父母要絕對順從:‘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另外還有:‘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說來說去,只有一點:孩子要順從,要對父母服服帖帖;甚至父親打兒子,兒子還得“無怨”。這就是它所謂的孝道。很顯然,這是愚孝,是我們要拋棄的內容。類似這樣的內容——如奴性教育,在《弟子規》中還大量存在。因此,我認為,像《弟子規》這樣的書是不適合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
另外,課堂之外的傳統文化教育又往往流于形式、僵化和詭異。見諸報端的傳統文化培訓要求女生下跪體驗所謂婦道,學校用兒童古裝誦經替代升旗儀式,名目繁雜的成人禮、開筆禮、拜師禮、奉母禮,都讓人不知所措。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李怡說:“我們今天重提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應該以重建現代人的精神信仰為核心,而不是簡單恢復歷史的形式和表象,兒童國學班、女德班,不僅摧殘兒童,也是對傳統文化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