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這幾年的變化,我感覺政府對公益普惠幼兒園的建設越來越重視了!”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崗區梧桐邑幼兒園園長周南海說,自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如果伍家崗區沒有80%的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這個指標,自己也許就沒有機會從秭歸縣考到宜昌城區這所小區配套園。
山西省平陸縣實驗幼兒園園長楊黎麗和孩子們一起展示綠植。本報記者 張學軍 攝
過去5年來,像周南海一樣,許多人悄然發現,更多的孩子能進入公益普惠幼兒園學習了,更多的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得以到公益普惠幼兒園工作了。
這些變化的背后,是學前教育跨越式發展的鏗鏘腳步。辦好學前教育,實現幼有所育,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努力答好這道人民關切題。
凝聚一種共識,幼有所育是重大民生工程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幼有所育”,把其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
過去5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全社會越來越形成一種共識:發展學前教育,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動二孩政策落地、保障民生的迫切需要。
時間回到2010年,《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發布,首次明確將學前教育置于國家發展戰略和國計民生的高度予以闡釋,指出“學前教育是終身學習的開端,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辦好學前教育,關系億萬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至此,學前教育的戰略價值和意義得以明確,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浙江常山縣學前教育發展歷史“欠賬”較多,2014年時,全縣共有128所幼兒園,其中純公辦園僅有兩所,其余均為集體辦和民辦園;小規模幼兒園數量多,存在小、亂、散等問題。這幾年,常山縣一方面在主城區抓小區配套園建設,另一方面在鄉鎮(街道)按照“宜民則民,政府托底”的思路,鼓勵社會力量舉辦精品幼兒園。
“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就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具體體現。”常山縣教育局局長洪永海說,實實在在的政策保障,有力促進了幼兒園的普惠優質發展。2015—2017年,常山縣普惠性幼兒園占比從5.45%上升至88.54%,優質普惠園占比從3.52%上升至68.66%。
常山縣學前教育的快速發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近幾年我國學前教育的變化。變化的背后,是國家對學前教育的重視和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自2011年起,教育部等部門先后啟動了三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各地因地制宜編制實施行動計劃,一方面大力發展公辦園,另一方面扶持普惠性民辦園,滿足老百姓對公益普惠學前教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