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集一種力量,啃下改革發展的“硬骨頭”
2017年10月,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十九大新聞中心記者招待會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改革攻堅,教育有三塊“硬骨頭”。第一塊“硬骨頭”是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普惠性幼兒園占比達到80%的目標。即使這兩個指標達到了,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還不能根本解決,因為要面對放開二孩政策后每年新增的適齡人口。
確實,我國學前教育發展,仍面臨許多新老困難與問題,特別是深層次的體制機制與政策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人力資源強國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改革發展任務依然艱巨。
不改革就沒有發展。為破解制約學前教育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教育部2015年啟動了國家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實驗區申報工作,并于2016年確定了36個實驗區,重點圍繞提高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條件保障和推進體制機制建設開展先行試點,以建立促進學前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
這幾年,各地迎難而上,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理順管理體制和辦園體制,健全成本分擔和教師隊伍建設支持機制,涌現出不少可貴的探索。
在江蘇省泰州市,連續5年,學前教育發展成了泰州市人大工作的“重頭戲”。“人大監督,政府考核,教育部門主推,相關部門配合,系統推進”,這個靈活的推進機制,使當地普惠性資源擴大了,教師隊伍建設加強了,很多制約學前教育發展的“硬骨頭”被啃下來了。
在如何破解幼師匱乏這一共性問題上,貴州省各地探索出了農村幼師補充新路子。例如,銅仁市政府采取招聘志愿者方式,按照1∶20的比例為村級幼兒園配備專任教師,工資由政府支付。近6年來,貴州省新增公辦幼兒園專任教師31650人,是2010年公辦幼兒園專任教師的5倍。
改革攻堅,砥礪前行。如今,全國各地都在緊鑼密鼓地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圍繞著擴大普惠性資源、完善體制機制、提升保育教育質量三大重點任務銳意進取。
在這個春天,展望未來,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副局長朱云福心中有個目標:“我們將高度重視學前教育補短板工作,以教育現代化創建為契機,通過加大財政投入、提高公辦園比例、強化隊伍素質、深化課程改革、優化體制機制等一系列舉措,進一步構建城鄉全覆蓋、質量有保證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有園上、上好園的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