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學生在“海絲文化集鎮錫雕大師工作室”學習錫雕技藝。
創新合作機制
拓寬產教融合模式
在新就業供給關系之下,“訂單班”顯然已不是職業院校為學生拓展就業的唯一出路。“我們更看重掌握一技之長,成為行業需要的人才。”在黎明職業大學新材料與鞋服工程學院,就讀大一的張盈盈說。
5月9日上午,張盈盈和同學們在學院3樓的“侯國建勞模工作室”上課。指導老師正是全國勞模、八閩工匠,目前擔任柒牌夾克生產車間主任的侯國建。
“平時接觸女裝設計比較多,而侯老師給我們講男裝版型,還有不少設計過程中容易忽略的細節和控制工藝,讓我們受益匪淺。”張盈盈說。
侯國建告訴記者,工作室是由柒牌公司與學院共建,他平時會合理安排在校任教和在企業進行研發的時間,公司也認可他如今的“雙重身份”。“我們希望讓孩子們在學校里就能真正知道現在企業在做什么,有什么新材料、新工藝,這對他們今后建立自己的設計觀將有一定的幫助。”
設立各類名師工作室只是黎明職業大學拓展全要素校企合作的形式之一。
在新材料與鞋服工程學院,一間實驗室讓記者覺得似曾相識。
在這里,腳型掃描儀、三維運動捕捉系統、足底壓力分析系統等專業人體評測設備一應俱全,能夠開展3D腳型數據采集與分析、運動步態數據采集與分析、運動鞋穿著功能評測等專業實訓項目,還可以進行真實的定制化生產。
眼熟,源自它就是個“迷你版”的安踏運動科學實驗室。
近年來,為順應地方行業發展需求,黎明職業大學打通石油化工和紡織鞋服兩個領域設立了新材料與鞋服工程學院,但這兩大專業基礎難相通。該學院選擇與行業龍頭安踏合作,新成立全要素合作的安踏運動產業學院。
“以安踏集團的典型鞋服產品為載體,遵循‘原輔料研發—產品設計—智能生產—營銷服務’的全鏈路,打破固有專業格局,按照‘鞋服類專業擅長材料化工’和‘材料化工專業聚焦鞋服材料’的思路,共建實驗室,共同制定專業群培養方案,事實證明擁有復合型技能體系的學生,就業路也更寬了。”學院院長呂明旭表示。
如今,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視角已不是僅聚焦就業環節,還已經觸及系統設計未來職業的進階空間。
泉州職業技術大學借由與安踏成立電商服務產業學院推出的“踏浪星”計劃便是其中之一。“學生參加企業組織的實訓,甚至是真刀真槍的‘雙11’商戰等等都可以累計積分,達到一定的標準就可以獲得企業的管培生資格,成為儲備干部。”吳濱如說,而這一資格,原本企業只向985、211高校畢業生開放。
目前,在泉州職業技術大學,已成立了國科數字產業學院、行云新能源汽車學院等多家產業學院。
黎明職業大學則與鈺齊集團、鴻星爾克等企業協同實施“師徒式”項目化教學,開展了“3年訂單培養+3年進階培養”的“技術精英”領航工程,助力學生從準員工―技術骨干―職業精英的進階提升。
“我們聚焦區域高端企業及產業高端崗位核心能力,與企業合作開展精英人才培養,構建‘校企共導’的協同創新育人平臺,打造校企產教合作共同體。”該校副校長、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專業負責人李云龍說。
如今,在八閩各地,探索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創新模式的“試驗”正如火如荼開展。
在龍巖,閩西職業技術學院探索在學校設立“校中廠”,試點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建設;在企業中設立“廠中校”,強化崗位人才培養,強化學生實踐技能,如今已打造了11個“校中廠”、7個“廠中校”。
寧德市建立起職業教育服務企業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及時會商解決校企合作有關事宜,引導各職業院校分門別類與當地重點發展的新能源、新材料等四大產業主導企業聯辦“冠名班”,形成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