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在石獅的80所義務教育學校中,公辦學校占比95%以上。為促進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當地一直實行“陽光招生”,落實“就近入學,劃片招生”政策。同時,建立和完善以流入地政府、公辦學校為主的招生工作機制,統籌安排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免費就近就讀公辦中小學,保證其在校期間享有本地生的同等待遇。2015-2016學年度,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50341人,占總生數65.3%,在初中、小學公辦學校就讀比例分別達到97.62%、98.65%。此外,為營造關愛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氛圍,石獅還建立了校外活動中心、學習輔導站、心理輔導室,設立濟困助學資金,開展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捐資助學活動。
在此基礎上,2014年石獅還在全國首創新市民積分管理,全面實施新市民積分管理制度,解決外來人員及其家屬的住房、就學等問題。隨后,該市配套出臺《新市民積分入學工作實施方案》,在全市優質的公辦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劃出部分起始年級學位,供外來人員子女以積分申請入讀。
石獅實驗小學蚶江校區足球場上,學生在上特色足球課。
43歲的吳松林來自湖北武漢,雖到石獅務工不到6年,但今年12歲的女兒卻享受到積分入學新政的實惠,就讀于當地知名的石光中學。“原本也可以在劃片的中學就讀,但能到石光中學就讀更好。”吳松林說,與部分務工人員相比,他來這邊的時間并不算長,但他有本科學歷和高級面料設計師的職稱,加上幾乎每年都有在面料設計領域獲獎,因此子女在積分入學方面有優勢。
多措并舉,城鄉學??s小差距
地處石獅東部的蚶江鎮蓮塘村,聚集了不少紡織企業,雖然經濟水平提升了,但教育發展水平曾長期滯后。
記者走進蓮塘村村?。?a href="http://www.vistrails.com/shishi/" target="_blank">石獅市實驗小學蚶江校區)時,仿佛進入了七彩世界:多彩的建筑外墻令人賞心悅目,繽紛的塑膠跑道上學生在盡情奔跑,設計精致的教室里充滿了溫馨味道……
“如今家門口也有好學校,把女兒放在這里,感覺特別放心。”36歲的蓮塘村村民林迎迎說,這些年她和丈夫都在外地經商,隨著生活條件改善,本打算把孩子送到市區更好的學校就讀,去年到這里察看后,發現條件并不比市區差,遂改變了主意。
石獅市實驗小學蚶江校區曾幾易其名,最初叫蓮塘小學,2009年改為蚶江鎮第二中心小學,去年經市政府研究同意,更變為現在的名字。
石獅市實驗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文化積淀深厚,綜合辦學能力顯著。“村小變更名字,意味著一系列的配套跟進,以進一步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帶動作用,實現教育發展的高位均衡。”石獅市實驗小學校長楊勁松,如今身兼兩校負責人。他告訴記者,一年多來,蚶江校區經實驗小學幫扶,辦學理念更加清晰,制度管理更加精細,師資建設和辦學成效有了明顯提升。
26歲的楊婷婷,2012年考上石獅市公辦教師后,被分配到這里,擔任專職科學課教師。5年來的教學實踐讓她感觸很深:“變化真的太大了。原來學校只有我一個專職科學課教師,一個人要帶4個班200多名學生,每天加班加點也只能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沒時間做教研,更沒有機會學習深造。如今成為分校區,資源共享后,我的教學任務減輕了,還給我配了結對幫扶的資深教師,我們還成立了一個教研共同體。這不僅對我的業務能力提升有幫助,對我們基層教師的職稱提高和事業進步都意義重大。”
據了解,為實現師資配置的城鄉均衡,石獅市多措并舉。比如,為實現教育發展的高位均衡,實施市直優質小學集團化辦學,在教學管理、師資培訓、教育科研等方面,實行統一辦學策略、辦學模式;為把市區優質初中資源輻射到鄉鎮初中學校,依托一級達標中學組建城鄉學校聯盟,聯盟雙方進行學校之間的合作辦學探索,在管理機制建設、教育教學管理、教師統籌交流、教學資源共享等方面共同發展;為實現薄弱校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開展農村學校委托管理試點,薄弱校與優質校通過加強互派教師交流,積極開展互動式教研活動,實現信息互補、資源共享,全面提升薄弱校建設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