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教育均衡,要公平合理地配置公共教育資源,但是長久以來,由于各地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義務教育城鄉間、地區間、學校間的差距依然存在,均衡教育的推進任重道遠。
石獅建市于1988年,陸域面積160平方公里,67萬常住人口中,外來人口占一半以上。2013年,石獅市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市”評估。隨后,該市在創新管理模式方面不斷發力,進一步提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2015-2016學年度,全市80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中,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達97.75%,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99%,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輟學率為零。
近日,記者來到石獅,深入多所學校,與教育人士交流,探尋該市推進均衡教育的經驗。
打破常規,外地本地一視同仁
教育均衡的落腳點,就是要實現教育公平,讓每個孩子都有平等的教育機會,享受當地優質的教育資源。近年來,石獅不斷打破常規,踐行教育公平理念,讓不論城鄉、不論本地人員還是外來人員的子女,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機會。
今年9月,省教育科學立項課題《小學“靈動數學”教學實踐與研究》課題組成員在石獅塘邊小學進行示范教學。
來自安徽省阜南縣的張大富,今年40歲,來石獅務工已15年。2008年結婚后,其妻產下一子。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去年7歲的兒子輕輕松松就在附近的公辦學校入了學。“我工作和租住地都在寶蓋鎮前坑村,戶籍雖然還在安徽,但兒子到前坑小學就讀非常順利,不用找關系,也不要擇班費,只提供了身份證、企業工作證明以及醫社保等材料。”張大富說,這令他感到非常溫暖,因為在很多地方,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上公辦學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