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訊(記者 魏金金)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文明進程的永久記憶,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在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非遺本身獨特的技藝,越來越具有經濟開發價值。要想真正推動非遺的產業化進程,就必須在相應政策制度的配合保證下,依靠基層力量的不斷創新與持續發力。近期,“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山西行來到了大同,在走訪大同銅器之后,采訪團相繼來到了下屬的渾源縣和廣靈縣,了解當地部分非遺項目的保護發展現狀。
渾源涼粉:
“非遺+”創新
地方美食踏上出海征程
“連吃帶喝,解饑解渴”,說的就是渾源縣有名的特色美食渾源涼粉。一進渾源縣城,隨處可見涼粉攤、涼粉店。即使寒冬臘月,人們也照吃不誤。不少外地人來到渾源,除了欣賞恒山、懸空寺之外,還會特意品嘗一下當地這一特色美食。
據了解,渾源涼粉出名,不僅是好在了涼粉的質量上,更主要是,好在調料上。按照相應比例一一添加老陳醋、生蔥熟油鹽水、辣椒油、黃瓜絲、水蘿卜片,再撒上些許豆腐干和蓮花豆,不到一分鐘時間,一碗地道的渾源涼粉就做好了??诟兴?,吃起來也是格外美味,唇齒留香。這樣一碗看似不起眼的涼粉,除了可以讓人大飽口福之外,更有降壓減肥的作用和防暑祛火的功效。
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的渾源涼粉,其制作技藝先后被列入大同市、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事涼粉制作近40年第六代傳承人李瑞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每年立夏之日,家家戶戶都會做涼粉,吃涼粉早已成為當地一種傳統民俗。早先跟自己學習制作技藝的徒弟,如今也多自立門戶,開門設店。
渾源涼粉實現流水線生產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李瑞談到,在此之前,因為傳統的涼粉不易保存,渾源涼粉一般也只能在當地現做現吃。為了讓更多的外地人可以吃到這一地方美味,他專門開發并申請了“方便涼粉及其制作方法”國家專利。帶著真空包裝的“渾源涼粉”,李瑞跑了全國不少展會來推介渾源這一特色美食。“如今借著‘一帶一路’的東風,我們的涼粉也出海了,現在就有一批出口的貨已經在海上。”李瑞興奮地談到。應該說,如今的渾源涼粉不僅走出了渾源,走出了山西,也走出了中國。
正北芪:
復合生產經營模式
集約化、標準化助力地區經濟轉型
作為中國黃芪之鄉,渾源縣也是世界頂級黃芪—正北芪的產地。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時期就有黃芪入藥的記載,到了清代,更是成為朝廷直貢藥材。據悉,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傳統黃芪加工原料為精選正北芪原枝,制作流程約有刮皮、切片、剪邊、烘干、分等,密封包裝等六道工序構成。
切片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作為省級非遺項目,如今“正北芪加工技藝”有望助力渾源縣將黃芪打造成為本土優勢品牌。 在2017年上半年,渾源縣黃芪種植與加工標準化示范區被正式列為第九批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這也是山西省首個國家黃芪種植與加工標準化示范區。該示范區如今正采取“龍頭企業+公司+村集體經濟+農戶+標準”的生產經營模式,積極推進黃芪深加工和高端研發,引導農民從普通農業向生態、綠色、高端農業轉型,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產業鏈條。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黃芪種植不僅將成為渾源縣的支柱產業,還將有望實現渾源由中國黃芪之鄉向全國黃芪強縣邁進的蝶變。
廣靈剪紙:
永葆初心 跨界融合
東方古韻定制現代生活
史料記載,最早的廣靈剪紙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周成王把桐葉剪成“圭”形贈與弟弟叔虞,并封他為唐王,這個桐葉“圭”就是最早出現在三晉大地上的剪紙品,距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
以鮮艷的色彩、生動的造型、細膩的刀法和傳神的表現力獨樹一幟,廣靈剪紙自成一派,是名符其實的“中華民間藝術一絕”。2008年,廣靈剪紙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廣靈剪紙作為中國剪紙的部分申報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點染上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采訪過程中,廣靈剪紙創始家族第五代傳人張多堂、張棟向記者一一介紹,作為全國少有的以“陰刻”為主的剪紙之一,廣靈剪紙在刀工刻法上,陰刻為主,陽刻為輔;構圖上,簡潔飽滿、完整連貫,不留毛齒;在染色上,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調配,不僅要求熟練地掌握調色、點染、平涂、套色、洗色等基本技巧,而且還強調對比的手法:冷暖相配,明暗相間。如此,一個成品往往要經過圖樣設計、濕、踩、晾、曬、刻、染、包裝、裝幀等38道工序。這也就意味著,要想掌握全套技藝,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時間。除此之外,張棟還談到,為了延長剪紙的保存時間,延緩染紙褪色周期,廣靈剪紙的紙是專門找四川地區的紙廠定制生產的,以春秋兩季草為原漿。至于染料,更是獨門秘方研制而成。
廣靈剪紙·云岡石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為了發揚和傳承廣靈剪紙技藝,從1999年開始,張多堂、張棟父子就先后創立了廣靈剪紙文化藝術研究中心、廣靈剪紙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大同市廣靈剪紙職業培訓學校、全國首家剪紙文化產業園區、中國(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同時,為了滿足人們時下的審美需求,公司的設計團隊還積極引入新的美術理念,借助電腦制圖軟件,豐富剪紙的立體表現效果,創新套色套層剪紙技藝,開發除了一系列獨具東方特色的水墨畫、人物畫、風景畫等。除此之外,廣靈剪紙還積極走近高校,與中國地質大學、中央美院等高校進行交流互動。正如張棟所說的,廣靈剪紙的發展既要保留傳統技藝,又要獨具當代的藝術創作理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融入到現代人的生活中去。如今,不少高端客戶、酒店、會所會專門來此定制他們需要的剪紙作品,市場空間較為可觀,“定制業務這一塊兒,大約占了我們年均銷售額的60%。”張棟如是說。
近年來,大同市在非遺的生產性保護方面不斷發力,憑借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借助“文化+”旅游的方式,從大同銅器、廣靈剪紙,到渾源涼粉、正北芪生產等,民間非遺的生機與活力正在一點點散發。未來,要想真正實現非遺的活態傳承與可持續的產業化發展,大同非遺除了需要更加開放的項目合作與交流環境,更需要更加科學的企業化生產與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