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1月23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文/圖)在市區城南,這片只有0.5平方公里的區域,匯珍聚寶,東西方文化兼容并蓄,素有“流海聲中萬國商”,“市井十洲人“、“金青龍、銀聚寶”的美譽。為了活態展示這些豐富的文化遺產,城南片區開放性的“閩南文化生態園”正在有序進行中。
非遺中心展館
目前,園區非遺中心展館的外墻體立面工程已基本完成,預計明年一月份即可開放,而有關園區的具體實施方案,項目指揮部仍在和專家、學者進行探討。
閩南文化生態園,規劃位于城南片區,隸屬臨江街道,轄新橋、隘南兩社區,以聚寶街、青龍巷、萬壽路三條傳統街巷以及車橋頭水系組成。
臨江街道副書記董宗雄說,城南片區里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宮廟11座,非物質文化遺產市級4個,區級1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示范點30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名,以及散落其中可體現早期閩南風情的市井生話和圍繞宮廟信俗開展的民俗活動,其中不乏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名人故事等可深度挖掘的人文資源,涵蓋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生活風情等。
據悉,園區初步確定項目總體規劃范圍約401畝(約26.7萬㎡)建筑面積約31.7萬㎡,總投資約33.7億元,其中一期規劃范圍約285畝,建筑面積約25萬平方米,總投資約9.8億元。該項目將按照“政府主導、市民參與、主體實操、市場化經營、企業化運作”的原則,采取房屋征收、作價入股、使用權置換和使用權租用等模式,以街區修鐠更新為主,不大拆大建,同步進行道路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建筑物立面景觀改造提升,以及對南環城河內濠溝運輸水系進行整治提升;引入合適業態,加以合理布局,形成集文化、休閑、旅游、商業宜居的特色街區,使之成為全市乃至全省、全國最具影響力的一張“海絲”文化品牌。
“一期工程的具體實施方案,目前仍在調整和討論中。”董宗雄說,項目指揮部已邀請專家,就泉州古城保護方向策略,特別是城南片區保護利用規劃等進行專題研討,主動對接中國建筑設計院建筑歷史研究所、上海集合建筑設計咨詢設計有限公司等規劃設計單位,將進一步理順工作思路和設計方案。
通過對聚寶城南街區整修提升、業態優化等“微擾動”手段,傳承海絲文化,還原歷史沉淀,展現市井民生,閩南文化生態園將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街區,“把閩南文化生態園打造成為一個密切泉州與海絲沿線城市的交流平臺、一座魂牽海外華人華僑的文化宗祠、一條延續鯉城與臺灣同胞同根同源臍帶、一個傳承閩南文化生態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