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老廈門人眼中,整個農歷七月,有不少禁忌,比如嫁娶、生育、買房等吉利事都要避開七月。整個月,人們都在做普度,祭奠亡靈,互相宴請。據說,請到的人越多越好。
農歷七月不宜出海
七月被稱為鬼月,嬰兒一般不在這個月斷奶。那么,什么是“鬼月”呢?
有這么一種說法:每年農歷七月初一,閻羅王會開放鬼門關,讓陰魂在地藏王菩薩的監管之下,來到陽間游蕩享用祭品。鬼門關將于農歷七月的最后一天收關,出游的陰魂,必須如期歸位。為迎合開放鬼門關之事宜,農歷七月就成為了大家口中的“鬼月”。
老廈門李景昕告訴記者,廈門很早以前是個小漁村,這里的人們多數以討海打魚為生。每年農歷七月,正好是廈門臺風多發季,經常有出海打魚的漁船遇上臺風而發生悲劇,海邊也經常出現親人在為海難親屬招魂的凄慘場面。久而久之,人們把這一切與鬼節聯系起來,認為七月不宜出海。
整個月都在做普度
在廈門,每年農歷七月的普度算是一個規模較大的民俗祭典了。普度是閩南地區的一種民俗文化現象,它是糅合農歷七月十五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日。
“農歷七月初一俗稱‘開鬼門’,小時候,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在大門口祭祀,焚香祝告,請諸位‘好兄弟’來享用。”
李景昕說,在農歷六月最后一天或七月初一晚上,家里需備辦五味飯菜和一盞紙燈籠,燈籠上書“恭敬地藏王,祈求平安”或“喜敬陰公,祈求平安”。午后還要在門口祭點路燈,又叫“起路燈”,讓游入人間的陰魂夜夜提著燈籠到處觀賞普度戲,享吃普度祭品。直至閻羅王收關后的八月初一至初五午后,再用五味飯菜在原位祭謝路燈,把路燈火化,這叫“謝路燈”。這樣,整個七月的祭拜活動才算結束。以前,在這一個月內,大家都要輪流做普度,敬祭亡魂,互相宴請,據說請到的人越多越好。
七夕要拜“七娘媽”
農歷七月初七除了是我們熟知的“七夕節”以外,在廈門地區七夕節還是“七娘媽”的誕辰日。七娘媽在閩南地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神靈。
據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逐漸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的祈禱日。
在同安,每年七夕這天老廈門人都會祭拜七娘媽。家庭主婦們會在自家屋檐下擺上炒豆茶、芋頭、油飯、南瓜煮面條、芝麻花、香粉、紅紗線等供品。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媽媽會采七種不同的花祭拜七娘媽。祭拜之后,她會把花撒到自家房頂上。”廈門人陳榮輝告訴記者,那時候,在祭拜前媽媽會去購買粉盒,拜完留下半盒給妹妹用。據說,用了這種香粉女孩會越來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