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對面的思拓睿(廈門)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他們硬件過硬,我們擅長軟件和解決方案,串個門就可以聯手合作。”近日,在廈門科學城Ⅰ號孵化器32樓曉瑜智能(廈門)科技有限公司的辦公室里,兩家企業負責人相談甚歡,共謀合作思路;在35樓哈時代農業科技,哈時代鄉村振興項目負責人楊穩勇也點贊科學城Ⅰ號孵化器:“我們提需求,在同一棟大樓里就可以找到企業幫我們實現!”
這是科學城Ⅰ號孵化器形成“樓上樓下”創新綜合體的一個縮影。作為廈門科技創新引領工程重點打造的平臺,在廈門科學城,各種創新要素、資源可以快速、有效匹配,助推企業快速“破殼出圈”。
優勢 近水樓臺先得月 一棟樓內創新聚集
曉瑜智能是首批落戶Ⅰ號孵化器的企業,從32樓的辦公室往周邊望去,同安、翔安大量制造業企業都是他們的對接客戶。公司已匯集一批來自阿里、騰訊、華為等知名互聯網公司的資深專業人士,具備深厚的行業經驗和技術專長。去年落戶以來,廈門、泉州等地越來越多有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的企業將他們奉為座上賓。
“廈門具有開放和創新的基因,而且大力支持數字化轉型、人工智能發展,公司對在廈門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不到一年團隊已經擴充到20多人。”公司創始人范福鑫說,他們為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不同于傳統的“全代碼”,他們提供的“低代碼”就像樂高積木一樣靈活,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個性化定制的柔性生產,更好滿足市場需求。他們下一步的主攻方向是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助力更多制造企業實現智能化升級。
企業落戶廈門科學城Ⅰ號孵化器,除了有政策扶持上的獲得感,還有資源匹配上的幸福感。范福鑫表示,廈門科學城匯聚了“雙一流”高校等外部優質資源,產學研合作十分順暢。同一棟大樓里,甚至不用上下樓,對門就有優質企業可以對接合作。
服務 致力助推鄉村振興 為農民增收做貢獻
優質的資源、貼心的服務為入駐企業帶來孵化所需的溫度,讓企業得以更快“破殼”成長,產出一個個產業項目。
“去年6月產品研發完成,9月就實現產品量產。”作為首批入駐Ⅰ號孵化器的企業,哈時代農業科技發展十分迅速,項目負責人楊穩勇直言這離不開科學城的“天時地利人和”。當他們的研發遇到瓶頸,通過科學城孵化器的優勢,高位對接優質資源,與江南大學資深專家進行深入探討。哈時代農業科技正致力于鄉村振興,他們研發了智慧農業駕駛艙,使用傳感器網絡、遙感技術或機器視覺技術等收集農田及作物數據,然后通過機器學習和數據分析技術處理收集到的數據,并建立模型和算法來關聯農作物生長和土壤變化之間的聯系,最后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農民或農業管理者提供選種、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決策支持。去年短短半年多,他們已經幫助同安蓮花鎮尾林村開發了精釀野茶啤酒、桑葚果酒等高附加值農產品,讓村民們嘗到了甜頭。
“今年我們目標是擴大產業化,努力完成千萬元銷售額,為農民增收做出更大貢獻。”楊穩勇說。
發展 Ⅰ號孵化器成果頗豐 Ⅱ號孵化器正穩步推進
去年廈門吹響全面實施科技創新引領工程(蘇頌工程)以來,廈門科學城的建設不斷換擋提速??茖W城Ⅰ號孵化器很快投入運行,目前該孵化器已引進中關村大學科技園聯盟成果轉化基地,牽引帶動北大、清華等20多所“雙一流”高??萍汲晒麃韽B轉化;同時,啟用了首個“創新飛地”——廈門科學城(北京)創新成果培育基地,累計落地市域外項目64家。此外,還引進落地中科院理化所低密度微球及其復合材料研究院、廈門可靠性系統工程研究院、廈門中關村硬創空間中試檢測服務平臺、廈門摩方同創精密技術研究院等重點項目。
廈門科學城Ⅰ號孵化器成效喜人,Ⅱ號孵化器也在穩步推進。記者從市科技局了解,Ⅱ號孵化器選址在廈大科技園翔安園區,將聚焦氫能與儲能、基因與生物技術、第三代半導體等未來產業領域,以服務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為核心,主要承載廈門大學、嘉庚創新實驗室、翔安創新實驗室、福建海洋創新實驗室(籌)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以及上海、南京等長三角地區的科技和產業溢出,打造國際化技術轉移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成為引領示范廈門科學城建設的標桿孵化器。
名片
科學城Ⅰ號孵化器
廈門科學城Ⅰ號孵化器是科學城內首個以“研究開發、成果轉化與科技服務”為主的園區,承擔科學城內重要的科學要素保障,集群化布局頂尖新型研發機構、國家級公共服務平臺、國家技術轉移與科教基地等高能級創新載體,打造科學城產業育成功能,引導推動創新創業資源向未來產業集聚。
數據
我市國家級高新企業 突破4000家
2023年,我市創新主體不斷壯大,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突破4000家。新培育省級科技小巨人企業16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5家。海辰儲能等7家企業躋身國內獨角獸、準獨角獸榜單。
據介紹,除了科技部門聚力打造的廈門科學城兩大標桿孵化器外,我市還有許多科技企業孵化器,這些科技企業孵化器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基地,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更好支撐。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0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0家,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54家。
(廈門晚報記者 王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