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中秋食月餅 由唐而來
寓意團圓的月餅在歷史變遷中,不斷改變著樣貌。一塊月餅,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演變與延續,同時,也是時代變遷的縮影。
唐高祖“將胡餅邀蟾蜍”
據歷史記載,首次將餅與中秋的月亮聯系起來,可追溯到唐代。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而歸,恰逢農歷八月十五,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唐高祖笑指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隨后,將圓餅分給了文武百官。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堵逯幸娐劇分性涊d道,唐僖宗在中秋節當日命御膳房用紅綾將餅賞賜給新科進士。
明代,當時月餅已被制作成圓形,而且只在中秋節品嘗,并成為民間中秋節祭月的主要供品。在《帝京景物略》便有記錄:“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家設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而“月餅”這一名稱,也在這一朝代正式出現,其在明代的《宛署雜記·民風》一書中記為,“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
歷經變化,傳統月餅回歸
隨著時代變遷,飲食口味差異,月餅衍生出了許多不同的品種。在接受采訪時,泉州伍氏特香包董事長伍維國拿出一本《月餅大全》,從中便可查閱到,按地域分類,月餅有京式、廣式、蘇式、臺式、滇式、港式、潮式,甚至日式等。而按照原料、制法區分,則有酥皮月餅、果蔬月餅、冰皮月餅、茶葉月餅、椰奶月餅、海味月餅、藥膳月餅、迷你月餅等。
以前的月餅樣式及口味較少,內餡多為綠豆、紅豆,為了便于保存,餅皮和內餡中加入了較多的糖,以延長月餅存放的期限,口味佳且又不易變質的重油重糖廣式月餅最為風行。而后,側重于養生的低糖低脂月餅漸漸流行。
嘗盡“百變”月餅滋味后,今年,材料新鮮、手藝正宗的傳統“古早味”月餅掀起回歸浪潮。
閩南中秋糕餅寓意多
除了月餅,閩南不少地方都有在中秋節以“芋魁”(番薯、芋頭)祭祀之俗。
“因為芋頭是白色的,番薯是黃色的,在中秋節吃番薯、芋頭有‘包金包銀,鼎中出金銀’的美好寓意。” 對閩南食俗頗有研究的德化烹飪餐飲業協會會長、中國烹飪大師廖鼎輝介紹說,閩南地區過中秋節,就有不少點心是用番薯、芋頭做內餡,如芋餅、地瓜餅等,有時還會用南瓜作為內餡,取其“金瓜”之吉祥寓意。
【制餅】
走訪福泉漳老餅鋪
還原“泉州古味”
為了尋回屬于泉州月餅的“古早味”,耗時近一周,泉州伍氏特香包技術部總監楊小強在泉州、漳州、福州走訪老餅鋪,與當地制餅師傅們切磋交流,并參閱各種關于糕點制作的資料,力求一點點“還原”出月餅中特有的“泉州古味”。
福州傳統月餅中,師傅們習慣在餡料中添加一些蛋糕屑,以增加月餅松軟的口感。泉州傳統月餅的內餡則更為扎實,且因加入了花生仁等顆粒配料,軟糯中則還帶有一些嚼勁。在漳州平和縣,傳統月餅更青睞于在內餡中加入大量肉餡。楊師傅在與泉州老師傅們反復探討,并比對文獻資料中的記述后,發現泉州傳統月餅雖也會加入肉丁,但比例較為適中,不會過于“搶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