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起進入三伏天,這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
我國古代采用“干支紀事”的方法用以計年、計月、計日、計時。所謂“干支”就是十個“天干”和“十二地支”。
使用天干和地支的兩個字搭配,來表示年、月、日的序號。由于天干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為“三伏”。
由于夏至與第一個庚日之間的天數幾乎每年都不一樣,所以“三庚”的天數也不是固定的。今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2日,“三伏天”長達40天。
入伏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加上七八月,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加強控制中原大部分地區。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云,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也就更熱。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