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轉眼清明又至,回鄉祭祖,表達思念與敬意成為當下最為關注的事情。清明祭祖在中國大地已經有了數千年的傳統,時至今日,祭祖也開始悄悄地發生了變化,網絡祭祖成為新的風尚。
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人口愈來愈往城市集中,清明掃墓也出現了諸多新的問題,許多不文明、不環保的方式影響到了人們的正常生活。為此,各級政府都大力倡導新的祭祀方式,倡導文明、生態的祭祖方式。比如破除街邊焚燒、拋撒紙錢、燃放鞭炮等陳規陋習,轉變祭掃舊俗,大力提倡家庭追思、鮮花祭奠、撰文紀念、集體公祭、社區共祭、網絡祭掃、音樂祭掃、黃絲帶、心愿卡等,可以在網上設靈堂、上香、點蠟燭等方式,變注重實地實物祭掃為精神傳承為主。
清明節假期及之前周末為祭掃高峰日,集中祭掃會導致人流和車流量劇增,造成交通擁堵。據介紹,目前合肥市區有較大公墓及祭掃點位22處,分布在瑤海、蜀山、新站、經開、高新轄區,約有墓穴數34.5萬個,今年清明期間預測車流量將達38.5萬輛次,同比增加22.7%。 車輛擁堵之外,大部分主要墓區周邊停車缺口巨大,周邊設置臨停區的道路停車管理壓力加大。
網絡祭祀,新型祭祀方式悄然流行
由于清明集中祭掃一系列問題,導致網絡祭祀愈來愈受歡迎。網絡祭祀、微信祭祀等一些新型環保的祭祀方式也正在悄然流行起來。在網絡上,有許多網友建立紀念館,可以在墓碑上貼出已故親人的照片,還可以點擊相關鏈接為親人上香、獻花、擺供品,形式上與現實中的陵園并無差異。
在微信里發現一款“祭祖”小程序,在微信搜索欄里搜索“追思堂”,就能找到這款小程序。據介紹,追思堂(合肥大自然殯葬禮儀服務有限公司)是提供一個網絡空間,讓家屬為逝去的親人建一個紀念館,用來追思緬懷親人的地方。在這里可以通過編輯發布訃告,用心告訴親朋好友告別日期及生平簡歷,還可以將已逝親人的七單列入其中,可供親人逢七祭祀或者查詢。在追思堂,可以將已逝親人的影像圖存放在里面,便于回憶追思,在清明等重要節日時,遠在他鄉的親人可通過上香、點燭、獻花、敬酒等祭祀活動來表達哀思。
據介紹,微信祭祀小程序可以不受地域空間的限制,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在網絡上祭拜,免除了長途跋涉的苦惱。另外,該祭祀形式避免了傳統祭拜活動所產生的環境污染,響應了國家綠色祭祀、文明殯葬的號召。同時,還降低了祭拜的成本,省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節約了社會資源。再次,在追思堂,可以盡可能保留逝者的音容笑貌、生平傳記、親友留言、使子孫后代了解先人的光榮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