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是位于拉薩市中心的一座寺院,又名“祖拉康”、“覺康”(藏語意為佛殿),始建于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是藏王松贊干布為紀念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入藏而建。
正在辯經的喇嘛
現在大昭寺主殿內供奉的是文成公主從大唐長安帶去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也因此,該寺院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朝拜的信仰者
藏族人認為他珍貴,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最重要的是認為見到這尊佛和見到2500年前的佛祖沒有區別,因此每天都有許多藏民來此朝拜。
那些千里迢迢,三步一磕叩等身長頭,耗時數月才能到達拉薩的朝圣者,他們的目的就是能來此朝拜佛祖。
因為任何人不論有怎么樣的罪惡,只要虔誠地來大昭寺朝圣,就可以免除來世所要遭受的懲罰,見即解脫。
在大昭寺的主殿里,有一根紫檀木做成的柱子,由于年代久遠,這柱子上有一道道從上至下的裂紋,仔細看可以發現裂紋里鑲嵌著一些白色石子樣的東西。
眉飛色舞
其實是死在路上的朝圣者們的牙齒,那些在途中生病去世最終不能到達圣地的藏民,同伴會敲下他們的一顆牙齒帶到佛祖前,為他們完成朝圣的愿望,令人震撼。
此行大昭寺,不僅得以幸運地進入供奉佛祖等身像的殿內近距離參觀,還碰巧趕上了寺內喇嘛激烈辯經的場面。
辯經是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藏語稱“村尼作巴”,意為“法相”,是藏傳佛教喇嘛攻讀顯宗經典的必經方式。
多在寺院內空曠之地、樹陰下進行,兩人一組或多人一組,其中一方提問,另一方回答,且不許反問,告一段落后再反過來,直至一人無法問出。
激烈的辯經
詰問者常常擊掌發問,揮舞佛珠,身形旋動,緊緊逼問,時而猛喝。應對者,以不變應萬變,任爾狂風驟雨,雷霆霹靂,依舊氣定神閑,山崩于前色不變。
一動一靜,一明一虛,顯出藏地佛門玄機。
雖然聽不懂藏語,但單看詰問者那種咄咄逼人的氣勢與仿佛觀看動作片般的肢體語言,足以令人大開眼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