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一場輕狂的旅行,讓我一口氣幾乎走遍了江浙所有‘知名’的古鎮,當然,避開了周莊,那時候的周莊早已因為‘商業化’而名聲在外了。
前童古鎮
那年秋末冬初,已然是旅游的淡季,夜宿古鎮,聞雞起舞,卻依然不能逃離喧囂,鏡頭躲不開那滾滾人潮。很同情那些跟著旅行團在古鎮里急行軍的游客,留下的僅僅是‘來過’而已。
無人的小巷
古鎮們也因為游客而改變,各種現代化的商業設施,千篇一律的飲食,粗糙的山寨紀念品,當然還有高得離譜的票價。
漂亮的屋頂
我心中的古鎮,只存在于清晨和夜晚,雖然也有美好,但自那以后好像患上了‘古鎮恐懼癥’,十年間幾乎沒有主動去過任何一座古鎮,因為想象永遠比現實更美好。
十年后,寧海。到達酒店已經下午3點多了,從眾多的資料中搜索,我們最后還是一致決定探訪這里最著名的前童古鎮。讓前童聲名鵲起的當然是畫家、導演陳逸飛,自傳體電影《理發師》主要就是在前童古鎮拍攝的,他對這里的評價就是“處處可入畫”,可惜在拍攝過程中陳與世長辭。這位從小生活在江南水鄉的畫家也是讓周莊名聲大噪的始作俑者,不得不說眼光是非常獨到的。
半個多小時的出租車,就把我們從現代化的寧??h城,帶入了水墨江南的舊時光。不知是不是因為天色已晚,古鎮的門口連個收票的人都沒有,這時我們仨好像是唯一一撥外來的游人。
前童鎮其實面積不算小,明清時的那些古街老屋被外圍大量新建的房屋包裹著,走入古鎮,外面的喧囂嘈雜幾乎瞬間被隔離,穿越到另一個世界。
鵝卵石鋪成的路
沿著卵石鋪就的小徑走進前童古鎮,滿目皆是明清時期的古老民居。老宅的地基也多是用卵石壘砌,祠堂、古井、水渠錯落;潺潺溪水在門前流過,溪中小魚悠然自得,頗具生氣。我們剛開始還順著景點路標行走,不一會就有些迷糊了,童姓先祖按照八卦原理,把溪水引進村莊,構建成“水八卦”,溪水在門前屋后流過,身處其中就如走迷宮一般,但據說只要逆著水流而行就可以走出古鎮。
與那些過度商業化的古鎮不同,本地的村民就生活在這些老宅中,老人在自家門口小憩,孩子們放學回家在卵石小路上奔跑,婦女們在門前小溪里洗衣。所以有人說前童古鎮是“活”的。
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古祠、舊宅林立,大部分還保留著古樸滄桑的原貌?!叭悍弭Ⅲ恕?,一看就是當時的有錢人建的,這樣的‘豪宅’往往也是需要圈起來收門票的。盡管現在我們對富人是羨慕嫉妒恨,但不能否認,歷史上大部分保留下來有價值的建筑都是帝王將相之類‘富人’的產業。
下午到的太晚(4:30),那些圈起來的收費景點已經關門了,我們只能在高墻之外拍拍飛檐拱頂之類,馬頭墻是古代江南富戶官宅威勢的象征,據說級數越多,職位越高。
斑駁的墻面
“家家有雕梁,戶戶有活水”就是對古鎮最貼切的描述。前童老屋斑駁的墻面構成了活生生的黑白水墨,無需PS,原汁原味,滄桑感油然而生。
理發師拍攝地其實是間很小的屋子,大概不足8平米,我們到時已經大門緊鎖,只能趴在門縫里瞄了一眼。還好第二天有機會重游前童,才見到了真面目,昏暗的光線,斑駁的墻面,搖搖欲墜的木質座椅,放佛時光倒流,物是人非,恍如隔世。雖然這只是個噱頭,但陳逸飛對前童的描述和贊美卻一點沒讓我失望。
前童第一大姓當然是童姓,由明代大儒設計的童式宗祠還完整的保留著,從屋頂的裝飾就能看出氣度不凡。里面一個大戲臺,現在是業余票友們交流的地方。
老街是古鎮的商業中心,自然也不能免俗地掛上了幾盞紅燈籠,兩旁有些商鋪茶肆,還好前童人只是有一搭無一搭的做做生意,并沒有什么大聲叫賣、拉客推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