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江華,是世界瑤族人的老家,今年夏季伊始,瑤都便舉辦起了“神州瑤都的帳篷音樂節”,在長腰鼓的舞蹈與音樂里,深深地體味瑤族同胞們“快樂老家”的精神。
地理
江華,江華瑤族自治縣地處湖南省正南端,南嶺北麓,瀟水源頭,湘、粵、桂三省結合部的金三角?,幾迦丝谡伎側丝诘?0%,是全國瑤族人口最多、湖南省唯一的瑤族自治縣,被譽為“神州瑤都”。
秦巖溶洞是天設的“音樂廳”
雖是夏日,戶外的陽光已經把人烤炙得有些暈眩,但是一靠近巖洞洞口,襲面而來的清涼瞬間可將暑氣卷走。眼前的溶洞名叫“秦巖”,是江華的著名景點之一,相傳秦時人們避亂于此故而得名,壁上“秦巖”二字是東漢末年蔡邕所書。
一直以來,有點誤解了“巖洞”,以為都是“看景意會”而且還需要“七分想象”,一般都是觀奇石暗流,雖然入目是萬分驚艷,看多了卻也不免覺得雷同。但是,江華此行卻大不一樣,是來聽一場溶洞音樂會的,這多少也算得上江華人的獨具匠心了。
江華的“帳篷音樂節”吸引了許多外地游客
順著巖洞長長的石階往下走,遠遠地便能望見洞內各色迷離的燈光,巨大的光柱打在巖壁上,晃動變化,照出各式各樣的嶙峋怪石,帶來一種隱秘的刺激和興奮感。雖然還是下午,可是洞里卻如同午夜,伸手不見五指;這樣卻反倒凸顯出舞臺效果之好,所有光亮都集中于一處,成為視線的焦點,溶洞真是天然的大舞臺。
等眼睛習慣了黑暗,巖洞的輪廓便顯現出來,雖是做好了心理準備,也忍不住驚嘆一聲,外面看來普普通通的小山峰竟然“胸中有溝壑”。首先看到的就是個可以容納千萬人共同狂歡的“廣場”,平坦廣闊,抬頭向上望去就是巨大的穹頂,鐘乳倒垂,頗有幾分風云變幻的氣概。往里走是條蜿蜒小道,燈光照射下各式石柱石筍也挺有風味,盡頭是另一個洞口,出去還能泛舟河畔。
不得不佩服,想到在溶洞里舉行音樂會的人真是聰明之極,全天然的石壁可比大劇院里費盡心思設計出的凹凸墻面強多了,從音樂響起的那一刻我就折服了,聲音的質感彌漫在溶洞里,如同可以觸摸的一樣,磁性的聲音從身邊穿過,撞擊在石壁上又退回來,最終凝成恢弘悠遠的樂聲。
江華的小吃琳瑯滿目
大地為臺,星空做頂,這戲碼足夠大氣
在暮光西斜的時候,我就賴在湖邊不愿離開了,看各色帳篷在湖面的倒影,看瑤民搬運粗大的樹枝堆成柴堆,也看樂隊三五成群地坐著,偶爾撥著琴弦試試音。這一刻的畫面美好而寧靜,不是華麗的油畫,而是真實平和的生活,簡單瑣碎卻因此更加動人。
隨著夜色四合,帳篷音樂會的搖滾如約而至。舞臺上的樂隊已經一連唱了三曲了,臺下的叫好聲是最好的挽留。鏡頭偶爾掃向觀眾,于是一張張帶著狂熱和激情的臉出現在大屏幕上,惹來現場觀眾一聲高過一聲的尖叫,隨著氣氛高漲,熱情的人們斗起舞來,大地為臺,星空做頂,這一個戲碼倒是足夠大氣了。
不遠處是燃燒的篝火,火焰已經躥得有兩三米高了,火舌也如跳動的音符,在五線譜上躍動,在漆黑的原野中耀眼如同星辰,它們的跳躍仿佛有一種無所畏懼的決絕和勇氣,好像也愿意與臺上的搖滾歌手們一起比試高低。在湖邊坐著,抬頭是天上的星月,低頭是湖里的星月,耳畔是沸騰的鼓點吉他和裂帛一般的歌聲,側目是燃燒不見盡頭的篝火,若是時光可以留白,這樣的時刻倒是留白的最佳選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