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寺被工地包圍。資料顯示,洞林寺始建于東漢末年,距今1800余年。位于鄭州市西南18公里處的滎陽市賈峪鎮洞林村內。因早期寺內僧人多在窯洞內做佛事,故名洞林寺。與印度早期佛教寺院極為相似。如今,寺廟四周,高樓林立,大有被圍之勢,而建筑工地發出的噪音,也使得寺廟有些吃不消。
在河南省鄭州市西南18公里處的洞林湖畔,有一處距今1800余年歷史的古寺——洞林大覺禪寺。洞林寺始建于東漢末年,是一座歷史悠久、文物眾多、風景秀麗的寶剎。
據媒體報道,由于洞林寺所建之處背依丘陵,面對湖水,被認為是一處環山傍水的風水寶地,近年來,多家房地產商在寺廟四周大興土木,建起了現代化的高樓、洋房別墅。一座座高樓將處在山谷中的洞林寺形成包圍之勢,每天周圍工地上噪雜之聲,使昔日的清修之地已不再寧靜。
據百度百科資料顯示,洞林寺始建于東漢末年,距今1800余年。位于鄭州市西南18公里處的滎陽市賈峪鎮洞林村內。因早期寺內僧人多在窯洞內做佛事,故名洞林寺。與印度早期佛教寺院極為相似。
據《滎陽土地志》記載:“洞林寺始建于東漢末年(約200年),金大定三年重建。”傳說達摩老祖來中原后,建有三林(洞林寺、少林寺、竹林寺),被稱為天中三林,是佛教在中原著名的三大寺院。其中洞林寺始洞林寺創建最早,始建于東漢末年,距今1800年的歷史,較少林寺早300多年,與開封相國寺、洛陽白馬寺和登封少林寺合稱中原四大寺院。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歷史。
洞林寺始建于漢,盛于唐、宋、元、明。寺有洞林三景,白玉佛、洞林晚鐘、楚金爐更是享譽四方。明周靖王卒葬于寺后,遂稱王家之佛堂。經多年戰亂,洞林寺在清末開始衰敗。
據說朱元璋幼時居住在娘舅家避災荒、距洞寺不遠,七歲時就到寺中打雜做和尚,在此留下了許多妙趣橫生的傳奇故事。因此,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御賜此塔
洞林寺建筑面積在40畝以上,各種建筑巍峨挺拔,規模壯觀。前面是氣勢雄偉的三道山門,往后依次是:天王殿、中祖殿、觀音堂、大雄寶殿、后殿、伽藍殿、大祖宇以及僧眾的齋房、禪堂、練武場、經樓塔林等建筑物。寺內碑碣林立,單刻、連刻石碑不計其數。遺憾的是,有不少建筑物在“文革”期間遭到破壞。僅存兩殿、一古塔、一玉佛、一鼎和碑刻、6通。
其中的明周旨諭碑,碑高2.4米、寬95厘米,刻旨諭并明周王序。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立石,現存放洞林寺內。元《大藏經記》碑,碑高2.4米、寬1米,正面刻“大藏經記”全文700字,陰面刻洞林寺歷史派系圖。另外在洞林寺后古洞內,有白玉佛一尊,名為“南無日光菩薩”。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秦朱元璋旨造石,像高1.63米,色澤光潤,雕工細巧。
寺院的西北方向有座瓶狀式塔,名“國舅塔”,屬印度式樣的明塔。建于明朝洪武十七年(公元1348年),塔高約10米,共九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