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2月26日訊 他,曾經三次險些與法官身份失之交臂,但每次都義無反顧選擇“青燈黃卷相伴”的法官之路。在立案庭時,他脫下法袍,卷起褲腳,走到群眾中去,用雙手溫暖困難群眾的心。在刑事審判庭時,他將為民情懷融入每一份判決書中。而在司法改革大潮中,他更是一個燃燈者,帶隊砥礪前行。
程耕輪(左一)和同事遠赴千里為江西農民工送10萬元治療“救命款”
程耕輪
回首20多年法官之路,程耕輪堅持不悔,謹記父親“只要對老百姓好,老百姓自然會對我們好”的教誨。
不忘初心:傳承家風謹遵教誨
石獅蚶江鎮,坐落著一座素有“風來內蒙古,夏來火焰山”之稱的大廈村,在沙土、海風和地下水的“多重滋養”下,栽培出沒有纖維感、含水量高、鮮嫩可口的沙土蘿卜,因獨具特色常年暢銷國內外,并榮登《舌尖2》。同樣在這樣的土壤中,也培育出程耕輪這樣的“中國好人”。
今年48歲的他,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1992年12月,程耕輪進入石獅法院。如今,在法治田野跋涉24個春秋,依舊保持著一顆梨花似雪的初心。
談起如何走上法律道路,“這是受我的父親的影響。”據程耕輪介紹,其父親曾是祥芝公社的一名公社干部。年少時,程耕輪經常跟隨父親下鄉。一路上,父親受到村民們的熱情招呼。他曾好奇地問過父親:“為什么老百姓對你那么好?”
“作為公社的干部,只要對老百姓好,老百姓自然會對我們好。”父親的質樸話語,縈繞程耕輪心中。“那時的干群關系很質樸、很簡單。你對別人好一分,別人自然對你也好一分,你對別人好十分,別人自然會對你也好十分。”程耕輪說。
直至走上法官道路,父親的樸實教誨也成為其從業的信條之一。
行在路上:朝夕臥聽疾苦聲
畢業后,他曾3次險些與法官身份失之交臂,但每次都堅持“我一個學法律的,就應該做與法律有關的工作。”次年跨入石獅法院大門。當初青澀的少年,先從刑庭(已撤并)書記員做起。
據石獅法院前刑庭庭長黃秀寶(現為石獅法院副院長)回憶,作為為數不多的科班畢業生,程耕輪不僅工作認真,而且悟性高。“我是個挑剔的人,對下屬要求很高,但小伙子跟我那么久,沒有發現一次錯誤。”黃秀寶說。
經過繁雜瑣碎的司法事務,從書記員逐漸成長為資深刑事法官,但他并未就此停步,在2003年,他自愿通過競崗到立案庭擔任副庭長。
在立案庭10年,他把“司法為民”化為實際行動,堅持上門服務的便民做法,為群眾排憂解難,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解決問題。10年來,足跡遠涉川、湘、粵,行程百千里。
據程耕輪回憶,12年前,來自江西的朱新輝,在石獅一家建筑工地做水泥工,不慎從二樓摔下,造成頭部以下高位癱瘓,索賠無果。
當時,程耕輪是石獅法院立案庭副庭長,受理該案并了解到朱新輝的困境后,為他開通了司法救助綠色通道。他與同事遠赴江西,為無錢治療回到老家的朱新輝做傷殘鑒定,最終幫他打贏了官司。
然而,終審判決生效后,三被告拒不履行賠償。經石獅法院執行庭采取查封財產、凍結銀行存款、拘留等多種強制措施,追到賠償款10萬元。
而為將執行款安全送到朱新輝手中,程耕輪和同事再次于2006年7月20日,遠赴江西。這一幕,也被一張泛黃的照片定格。那張朱新輝小便失禁躺在木椅上,老母親飽含熱淚的畫面,讓程法官感慨:“這10萬元就是他們的救命錢。”
不畏將來:法槌清音捍衛公正
作為一名刑事審判法官,對裁判之事,他有著自己的理解,“刑事審判,輕者斷人毀譽,重者判人生死”。喜歡歷史的程耕輪,夜讀史書,想看看古代判官是怎么做的。程耕輪對記者說:“今日判決是明日歷史。”以史為鑒,希望自己的每份判決都能做到公平、公正,經得起歷史檢驗。
“法條是籠統抽象的,同時也是冰冷的。如何讓公眾在體驗法律硬度的同時,也感受到司法的溫度,以及對平凡的敬畏,耕輪做得很到位。”石獅法院副院長顏良伙表示,在個案處理時,對量刑幅度、社會反響等方面都需納入考量。比如,涉賭案件,因聚眾賭博、開設賭場時有發生,為了發揮法院審判職能,給予類似犯罪行為震懾作用,一般不適用緩刑。2015年9月,石獅有位男子,因涉嫌開設賭場罪,在羈押期間,其4歲兒子不幸從10樓墜亡,鄉鄰聯名寫陳情書請求法院輕判。作為庭長,程耕輪建議合議庭及時變更對該男子的強制措施,給予取保,讓他能夠見到兒子最后一面,并處理善后事宜。同時,合議庭綜合考慮各方意見,根據刑法相關規定,給予判處緩刑。
當然,對將法律視如兒戲之人,他也毫不留情,如對監外執行再犯法的孩子母親,程耕輪痛斥其“將憐憫踩在地”,最終“特權豁免”失效,再陷囹圄。
奮楫者先:與群眾共享司改紅利
古語云:“百舸爭流,奮楫者先”。“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是中央關于司法改革提出的重要改革目標。在上級法院還未出臺相關辦案責任制度之前,石獅法院不等不靠,大膽先行試“水”。其中,刑一庭被納入試點,作為刑一庭的庭長——程耕輪發揮奮楫者先的角色,帶領庭室資深、年輕法官率先推行辦案責任制改革。
起初,各承辦法官滿懷憂慮,“特別是年輕的法官,他們擔憂法條引用沒把握,拿不準,事實認定不當而擔心承擔責任,導致把關簽發都由我來負責。”程耕輪說。
這一點對助理審判員許鴻源來說,體會最深。這位27歲的年輕審判員,在攻讀研究生期間,全年辦結案件仍高達692件,占全部簡易程序案件數的70.57%,創下全院法官最高辦案數,被泉州中院榮記個人三等功。“因為經驗不足,怕擔責。”許鴻源說。
為了鍛煉年輕法官,勇于擔當。程耕輪直接對許鴻源“斷奶”,不再代簽發,減少其依賴性。同時,按照“導師計劃”,程耕輪會對年輕法官給予業務指導,發揮“傳幫帶”作用。“只有這么真刀真槍地做,才能實現案件由法官說了算。”據統計,2015年1~12月,石獅法院審委會召開會議21次,僅涉及刑事案件7件,與2014年同比(117件)下降94.02%。
“權力下放,為減少‘同案不同判’的局面,要有個標準。”程耕輪說,2014年起,他先將醉駕和涉賭案件的量刑標準化,“效果很好,尤其在遇到說情時,量刑標準成為我們最好的解釋”。2014年,由程耕輪主持的《量刑規范化手冊》出臺。截至2015年,除最高法院推出的15個常見罪名量刑指導意見外,石獅法院量刑規范化評議的罪名達21種。
經過試點,由于減少層層把關簽發和審委會研究的環節,案件的審判效率駛上“高速路”,沒有出現“各自下判”的混亂局面,為全面推行司法改革奠定基礎。
活在當下:勤懇做事清白做人
在妻子吳麗娜眼中,耕輪是個不善言語的人。“記得相親的時候,見面時候看著人很斯文,話很少。”而其父親婚前叮囑她,選擇和耕輪在一起,你就要選擇清貧,不能拖他后腿。去年,親戚因欠他人錢被人起訴,來家里找耕輪幫忙給承辦法官打招呼。“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你來找耕輪干什么,你趕緊過去把錢給還上,不要再說了。”吳麗娜生氣地下逐客令。
有了賢內助的大力支持,耕輪工作起來更有底氣。
作為法官,他態度威嚴、言辭謹慎,將“勤懇做事、清白做人”當作自己的人生理念。在工作中從不人為設置“障礙”,遇到親友權貴說情,他不講人情、不給面子,讓熟人變成了陌生人,有人曾“好意”提醒他,做人不要過于死板,石獅是小地方,得罪太多人對自己沒好處,程耕輪回答說:“講情義不能以法律和職責為代價,讓我以權換情,以權換利,這我做不到。”
這一點得到大廈村支部書記程元信的佐證,有很多本村或鄰村的案件當事人,希望通過他找到程耕輪幫忙,但每次都碰壁。在程元信印象中,程耕輪業務精通,是位原則性很強的人,他從不打破法律底線。
而在家里,作為父親和丈夫的程耕輪,態度親和、負責任、耐心細致,卻不失幽默。
人物簡歷:程耕輪,男,漢族,中共黨員,石獅市蚶江鎮大廈村人,1968年生,1991年從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畢業后,先后在法院刑庭、立案庭、刑一庭等部門工作,現任石獅市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刑一庭庭長。2014年5月,中共石獅市委政法委員會發文號召全市政法機關和全體政法干警,認真學習宣傳程耕輪同志的先進事跡。
2016年1月“中國好人榜”名單揭曉,程耕輪榮登2016年首期“中國好人榜”中的“敬業奉獻好人”。(海都記者 李昌乾 通訊員 葉少波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