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資訊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已有811家上市公司參與購買理財產品,累計購買規模達5450.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36.9%,且接近2015年全年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規模。利用閑置資金進行理財,已成為越來越多上市公司實現“錢生錢”的重要手段。
理財高收入 惹上市公司鐘愛
上市公司熱衷購買理財產品,與理財產品收益率一路走高有關。Wind資訊統計顯示,自去年10月以來,不少理財產品收益率已連續8個月上行。
而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勢頭更猛。人民網記者查詢數據發現,今年以來已有808家上市公司參與購買理財產品,累計購買理財產品數量5851只,累計購買規模5450.1億元。
具體來看,今年以來購買理財產品規模過百億的上市公司有3家,分別為新湖中寶、五礦資本和中國動力,購買規模分別為177.13億元、105.00億元、100.00億元。而超十億規模的上市公司共有142家。
在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中,大部分公司提到是“使用閑置自由資金購買”,并強調“不會影響公司資金正常周轉需要”,甚至有上市公司借由投資理財獲得的收益彌補了主業營收上的虧損。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共有ST明科、中葡股份、西安旅游等15家公司依靠理財產品收益實現凈利潤為正。以ST明科為例,數據顯示,公司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2824萬元,凈利潤1502萬元,而其理財收益高達2036萬元,占總營收的比例為72.09%。
政策放寬 上市公司熱衷買理財
數據顯示,2015年兩市共有628家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共購買7302個理財產品,耗資5514.14億元;2016年A股共有786家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共計購買理財產品9594個理財產品,耗資8104.62億元。截至記者發稿,今年已有811家上市公司參與購買理財產品,占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四分之一。
從上述數據不難發現,近幾年,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無論是數量上還是金額上都有了巨大的增長。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利用自有閑置資金;另一種是閑置的募集資金。
上市公司募集資金使用范圍放寬之前,上市公司只能使用自有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2012年,僅有24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認購金額只有62.34億元。2012年12月21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放松對上市公司閑置募集資金的限制,允許上市公司使用閑置資金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投資產品,包括國債和銀行理財產品等。此后,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嘗試運用超募資金購買理財產品。
對于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現象,公司通用的解釋通常是:為了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率,合理利用閑置資金,增加公司收益。而對于投資者而言,上市公司將募集資金流向理財市場無疑違背了投資者的初衷。更多投資者期待公司能將資金投資于主營業務,增強自身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