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跑步去哪兒
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這點在尚未成熟的跑步市場創業中變現尤為明顯。
熊金雷是一家跑步旅游創業公司創始人,他的想法是在跑步旅游創業穩定國內最大市場份額的基礎上,繼續拓展新的領域,重點是跑步醫療,具體包括跑步檢測、治療等。
熊金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一些資深跑者聚集的群,討論運動防止受傷和治療傷痛的帖子,出現頻率最高。任何運動,在參與人數規模迅速擴張,各種傷痛必然會隨之出現。大家隨著跑齡增加,出現大小傷痛也都很正常,需要科學的體檢和治療。
另一個他看好的領域,是跑步的運動保險,也是他們公司在摸索的一個方向,一些細分領域的險種,可以嘗試跟相關產業鏈做一些合作。目前國內已有不少金融機構推出跑步險方面的產品。
從事多年賽事運營的企業創始人楊源則認為, 小規模賽事運營公司,如果單靠賽事運營盈利,現階段基本都生存得不會太好,賽事運營需要時間和口碑的積累,歷史最悠久的波士頓馬拉松,也曾一度差點因為虧損辦不下去,更何況國內很多賽事才辦首屆。
楊源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們公司依靠賽事運營,基本實現微利,賽事品牌在業內已經形成口碑,未來盈利可期。2017年他們重點發力在另一個領域,具體業務暫時保密。
他認為,做賽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需要溝通成本,辦一場賽事需要幾個月時間,也需要專業的賽事總監和有經驗的執行人員。他指出,三四五線城市還有龐大的跑步人群市場待挖掘。
從裝備市場來說,雖然國外運動品牌基本覆蓋國內核心跑步人群,但是一些國內公司和創業公司還有大把的機會。“如果國內有一家公司,真正幫跑者解決襪子、水壺或者包的問題,又比國外便宜,肯定能活得很好。”楊源說。(本報記者 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