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齊放
“任何一個小市場切入口,比如跑步襪,做好就是大機會,國內現在沒有這樣的公司。”一家以賽事運營起家的創業公司負責人楊源(化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他表示,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家真正單靠跑步業務賺到很多錢的。但其仍然看好市場整體的前景。
跑步產業鏈涉及面較廣。馬拉松消費生態圈,包括鞋服、報名比賽、智能硬件、軟件、社交、旅游、金融、交通、飲食、住宿、大數據、賽事轉播等。
鞋服企業以李寧為例,早已不僅僅是只賣鞋服的李寧,而是同時打造自主IP路跑賽事,還與互聯網企業合作,搭建生態圈。在資本市場比較熱鬧的是跑步軟件創業,互聯網+體育的概念賺足眼球。跑步軟件中,咕咚、悅跑圈、樂動力等受關注度較高。
張越是北京的一位資深跑友,2016年他和合伙人推出一款跑步軟件,成為軟件廝殺市場中的一款。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真正教小白科學跑步的軟件太少,他們的定位是讓小白科學跑步,減少受傷。
上海的蔡銀鴿本人是一位資深越野玩家,2016年他和朋友辭職創業推出了一款越野跑線路開發軟件,定位跑步線路中的大眾點評。
極光數據研究院的一份關于跑步App的研報稱,跑步健身App在2012年出現在國內,2014年進入井噴期。經歷從2014年的運動項目投資熱,到2015年的投資降溫和2016年的資本寒冬之后,市場上的跑步健身App各自在細分領域大顯神通以滿足運動愛好者的各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