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第一個內容消費節用5088萬的銷售額引爆了內容付費領域——音頻分享平臺喜馬拉雅FM舉辦的“知識狂歡節”當天,850位知識網紅和超過2000個精品課程參與其中。喜馬拉雅FM聯合創始人余建軍表示“為內容付費這件事,一直都是存在的,過去是書刊雜志,現在只不過是‘挪’到了網上。為內容付費的前提必須是優質的內容,這跟用戶在網上買賣其他商品是一個邏輯,很多人不愿意買單,本質上還是用戶體驗的問題。”
如今,羅振宇已經從起初請大咖坐鎮售賣文字專欄到出售企業提供的獨家白皮書。一次公開演講中,他說道,由于每個時代里的稀缺資源不同,交易入口也不同,現在的交易入口早已從流量變成知識,沒有知識在這個時代已經沒有消費能力。
“免費模式,讓知識不斷被分享、傳播,是知識的一種增值。但在前沿知識領域,付費模式是一種鼓勵和保護。”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副院長朱紅文曾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說,“知識付費的發展說明了知識本身在市場中是有價值的,是被消費者認可的,體現出人們對知識需求的提高,也說明了人們付費習慣的養成。”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