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開年,上市公司2016年年報漸行漸近。從滬深交易所披露的預約時間來看,銀行業年報將于3月、4月逐一亮相。
然而從“坐享其成”、“躺著賺錢”到近兩年“凈利微增”、“不良攀升”,曾經的“香餑餑”銀行業如今有苦難言。寒冬已至,對銀行業而言,已不是危言聳聽。“中國銀行業確實面臨很大壓力”,“確實,對銀行而言,普遍機會已經不存在了”,行業大佬們不禁同時發出感慨。
壓力背后,作為經濟縮影的銀行業,卻“壓而不倒”,反而成為促使這個傳統行業必須不斷前行的動力。“不改革等死”成為警示,銀行業轉型、求變、創新,迫在眉睫。
其實,銀行業這兩年一直在謀求改變。工商銀行江蘇分行副行長岳小勇曾表示,商業銀行應從戰略上明確發展投行業務的高標定位,即不只是簡單地實現對傳統業務的輔助和延伸,而是要實現商業銀行業務和投行業務的整合、聯動和協同。
今年,華夏銀行更是乘勢打造“投、融、顧、信”一體化金融服務,結合其財務顧問及信息撮合服務推出并購基金、定向增發、員工持股計劃配資、質押式回購以及可交債等產品,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以來,供給側改革讓并購重組加速”,業內人士表示,以上市公司為主的產業并購交易正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從需求端而言,謀求并購重組業務的企業更需要全流程、一條龍的服務,這恰好是當前并購金融服務市場的空白之處。”
“這或許是個契機,銀行能更好解決上述問題。”華夏銀行資管部資本市場業務負責人表示,“銀行依托強大的客戶信息資源、金融運作能力、風險控制能力,能有效為并購企業提供全流程、鏈式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