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施策既穩增長又降杠桿
去杠桿的主要目的是防范化解金融風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由于國內外市場需求持續低迷,我國許多生產力無法在市場上實現,導致產能過剩,而這些過剩產能中相當一部分對應的是銀行信貸。所以對我國來說,當前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必須在實體經濟領域去產能、在金融領域去杠桿。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去杠桿的主攻方向是在控制總杠桿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這一要求的實質是:去杠桿必須既有利于穩增長,又有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貫徹落實中央的這一要求,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穩健的貨幣政策應精準適度。統籌運用各類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會融資總量適度增長;完善利率形成機制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促進金融市場體系健康發展,適時適當擴大直接融資比重,有效增加對實體經濟的資金供給;優化信貸結構,支持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和小微企業發展;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取得更大實效。二是著力完善股票市場。這不僅關系金融和企業發展,而且關系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在目前亟須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優化產業結構的形勢下,有效發揮股票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應組織力量,加緊對股票發行制度、監管制度和風險防范機制等進行深入研究,盡快提出一些針對性強、標本兼治的政策措施。三是切實做好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工作。建立健全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制,控制地方融資平臺債務過快增長。在采取這些措施的同時,還應積極穩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加強全方位監管,防范可能出現的股市、匯市、債市、樓市風險,防止“交叉感染”。
大刀闊斧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
目前,我國經濟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不斷上升。對此,必須按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的要求,大刀闊斧地幫助企業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增強企業競爭力。
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需要綜合施策,打出“組合拳”。一是降低企業稅費負擔。應進一步正稅清費,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特別是壟斷性中介服務收費,營造公平的稅負環境??煽紤]適當降低制造業增值稅稅率,進一步提高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從長期發展看,應適當提高直接稅比重,可考慮從目前在生產環節征稅轉向更多在最終消費環節征稅,以促進企業稅負公平。同時,應完善地方稅體系,逐步使消費稅、房地產稅等成為地方政府的主體稅種,引導地方政府把更多精力放在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改善居住環境和教育條件上,以此吸引更多人來旅游、居住和就業,進而增加當地稅收。二是降低各類交易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F在企業辦事難、辦事貴的問題仍然相當突出。近幾年,國務院部門和地方政府取消下放了大批行政審批、投資核準、資質資格認定等事項,效果是明顯的。但實踐中也發現,一些部門自行設置的這類事項依然較多,有的前面減了后面又以其他名目增加了。對此,應繼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加緊制定國務院部門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以清單管理推動簡政放權;大力推行工程建設項目多評合一、多審合一、多圖聯審、聯合驗收等新模式;擴大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試點,加快推行負面清單制度;完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盡快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促進市場活而有序。三是降低能源成本。推進電價市場化改革,完善煤電、氣電價格聯動機制。同時,深化其他能源價格機制改革,切實降低企業用能成本。四是降低物流成本。有關研究表明,目前鐵路運費僅為公路運費的1/3左右??梢?,降低物流成本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大幅提高鐵路貨運量在全社會貨運量中的比重。但是,由于鐵路建設專線網絡和“最后一公里”配套不足,鐵路運能還難以充分發揮。因此,應著力解決鐵路末端“最后一公里”運輸問題,通過加強鐵路與公路、水路等交通運輸方式的配合,盡快提高鐵路貨運量占全社會貨運量的比重,從而大大降低物流成本。五是降低人工成本。應出臺相關政策,提高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推動企業眼睛向內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