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著越來越大話語權的網絡平臺,一舉一動已不僅是單純商業行為,同時也觸碰著公共利益的敏感神經。
支付寶再上頭條,這次引發爭議的不是紅包也不是服務費,而是一款名為“校園日記”的圈子功能。經過兩天的發酵后,支付寶官方微信發布《錯了就是錯了》的致歉聲明,并貼出負責人彭蕾反思此次事件的內部信。從“秒變支付鴇”的調侃,到“知錯能改還是好寶寶”的原諒,網友態度的轉變是對支付寶團隊自我糾正能力的肯定。
但當爭議過后,打掃一地雞毛,我們會發現一個比“痛斥荷爾蒙”更大的命題:在互聯網時代,如何讓擁有巨大流量的平臺守“規矩”?
目前,支付寶坐擁4.5億用戶,掌握上億消費者的資金狀況和消費習慣,是當之無愧的流量巨頭。在此背景下,“校園日記”關于“只有白領、大學女生、海歸女才能發動態,芝麻信用750分以上才能評論打賞”的規則,已不單單是設計游戲玩法,而是根據金錢、學歷、性別等要素劃定社會群體,并在兩個特定群體間建立連接。也就是說,在不經意的自拍、分享與點贊中,支付寶完成了一次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重新整合。
能夠如此再造社交關系的,當然不止支付寶,微信、qq、微博等應用實際上走得更遠。而由于掌握海量信息、擁有大規模用戶,他們能做的遠不止于此。無所不知的百度,決定著我們在網上能看到什么;無所不賣的淘寶,連接著天南海北、城市鄉村的商業寶礦;無所不在的滴滴,搭建起街頭巷尾交通互聯的橋梁……作為連接一切的流量平臺,他們對一項規則的改變、對一款程序的調整、對一種算法的更新,就會對社會資源的分配產生顯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