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承認,這些流量巨頭讓老百姓嘗到實實在在的甜頭。對資源的集中整合、對信息的海量處理、對人際關系的重新塑造,不僅效率高,而且秉持著市場導向的原則,創造出源源不斷的社會價值。但天使與魔鬼往往一體兩面,巨大流量所賦予的規則制定權,一不小心,就容易成為損害用戶利益,甚至破壞公序良俗的便捷通道。百度競價排名的爭議、餓了么訂餐中的黑作坊,淘寶網店層出不窮的假貨,滴滴出行引發的管理難題,微信朋友圈里的惡意營銷,與“校園日記”引發的道德爭議一樣,正成為規制網絡平臺的一道道難題。
對于傳統企業而言,提供的是商品或服務,遵循的是市場規則,政府或法律劃出邊界,是非明顯、黑白易分,只要不突破底線,即可自由經營。然而網絡時代的流量巨頭,不僅可以重塑人與人的交往方式,還能極大地影響社會資源分配,創生出繁瑣而復雜的生產、消費關系。政府或法律既不可能事無巨細地參與其中,處處干預,也不可能對一些高精尖的技術問題作出迅速而準確的回應。比如百度搜索引擎的算法、螞蟻金服的信用規則、滴滴出行的配車機制,一旦公權力直接介入,就可能破壞自由競爭的市場秩序,甚至由于規制成本太高而與初心南轅北轍。
因此政府和立法者應以更加靈活的方式構建針對互聯網平臺的監督機制。當前,一些政府部門預見到風險就趕快約談,制定法規時賦予平臺更多責任,日常監管運用大數據、云平臺等先進技術,不失為一系列有的放矢的成功探索。
同時,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更離不開這些網絡平臺的自我約束。掌握著越來越大話語權的網絡平臺,一舉一動已不僅是單純商業行為,同時也觸碰著公共利益的敏感神經。而法律法規、政策意見的被動制約,也越來越難以在第一時間對層出不窮的新鮮事物做出反應。因此更需要這些網絡平臺自身負起社會責任,將道德、公共利益甚至公序良俗納入行業規范、融入職業倫理。從這個角度講,支付寶的一紙歉意,值得我們的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