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下對接服務,線上引流平臺
泉州超過90%的內貿傳統企業已于近年開啟了電商模式,如今這股“觸網”之風刮到了傳統外貿領域。當下隨著跨境電商市場的日漸成熟和市場的進一步規范,坐擁夯實的制造業基地,越來越多的傳統外貿企業嘗試殺入跨境電商領域這片紅海,由此也催生了從線上平臺生態鏈打造到線下實際對接活動、提供資訊等各類服務機構的蓬勃發展。
跨境電商的交易量依然呈現上升趨勢
改造現有的大批發模式
日前,雨果網聯合泉州市跨境電商協會、泉州跨境通、晉江陸地港、福建省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福建省陶瓷樹脂工藝品出口基地商會、福建省紡織服裝出口基地商會舉辦了“CCEE走入產業帶對接會——助推傳統外貿跨境轉型升級”活動?;顒映藶閭鹘y外貿企業帶來最新的產業資訊之外,還為外貿制造型企業帶來了參與線下對接會的服務入口。
“此前不少外貿加工型企業依托的是外貿公司的渠道,以大批發的方式把貨賣到全球。”雨果網COO劉宏說,如今他們希望這些企業可以通過傳統外貿到賣家品牌再到品牌出海,最后實現以國際品牌的路徑來發展。通過專業的工具,自行創建自己的品牌,改造現有的大批發模式,改走小批量的訂單模式,與國內國際小批量賣家建立良性的互動鏈接,在再造生產流程的同時,也緊隨跨境電商的潮流,尋找更新的市場藍海。
放眼全國,立足制造業聚集區,他們已經舉行了幾次的產業對接會,以期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更加直觀地讓傳統外貿生產廠家(F)端與代表了終端消費群體的賣家(小B)端建立聯系,加強配合。“實戰就是最好的培訓。”他說。
隨著跨境電商熱潮的到來,從亞馬遜到阿里集團再到美國的Wish星工廠都在爭搶現有的傳統外貿資源。日前Wish星工廠負責人也來到泉州,帶來了他們服務傳統外貿企業的各項福利。“我們將與當地的雨果網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以期尋找那些真正具有品質保證的傳統外貿企業。”相關負責人說,在賣家這方面,他們也將運用自己的平臺網絡,無縫、快捷地對接供需信息,令賣家安心提升賣貨水平,讓廠家安心配合跨境電商的生產節奏。“我們就是當好保姆的角色,”他說。
借助生態鏈體系謀發展
“搭上專業平臺,對于初次踏入跨境電商領域的企業而言是件好事。”陳志加,泉州市跨境電商協會常務副會長,哥登尼(泉州)服飾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他認為,無論平臺之間的競爭多少激烈,對于真正在商海里撲騰的企業而言,最重要的是明確自己方向。即借助平臺生態鏈系統的打造,借助數據的沉淀計算,鎖定自己的選品定位,尋找到合適的“出海打仗”的搭檔賣家,從而提升自己的品牌制造水平。
劉宏說,結合最新資訊的提供與培訓計劃,他們提出“跨境百強品牌”計劃,欲打造一支戰斗力強的跨境品牌軍團。不過他也反復強調,企業主自身必須要有學習能力,他們只是提供生態鏈平臺服務,參與展會對接,配合尋找市場等等都需要企業擁有革新的決心。
泉州跨境電商協會會長、時穎服飾CEO林時樂也帶來了自己的智慧分享。作為在跨境電商領域里較早獲得肯定的企業家,他十分清楚當下跨境電商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他說,泉州跨境電商方興未艾,但列全國跨境電商交易的前沿地帶,全市現有500多家跨境電商企業,其中半數集中在市區東海區域。“產業集群帶已初現規模。”他說,傳統外貿企業轉型“觸網”時一定不能忽視“小B”客戶的潛力,也沒必要神化跨境電商。“這只是一種賣貨的渠道。”林時樂說,借助成熟的生態鏈服務體系,按照游戲規則,緊守自己的品質保證便可以為生產線上的貨品尋找到新的全球買家。
“我們提供生態閉環服務。”Wish星工廠負責人說,他們不希望重蹈其他平臺上廠家、賣家良莠不齊的覆轍,因此將嚴把服務對象的規模與能力。從數據篩選到開發更符合市場的產品,然后是對接運營伙伴,再到上架銷售,之后是訂單發貨的郵政倉儲服務,最后到達全國買家,最終回到新一輪的數據沉淀。跟隨服務體系的運轉,企業可以很快適應跨境電商的生產節奏與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貨品需求。(記者 王宇靜 通訊員 劉龍真 柯麗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