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孩子們游泳的高峰期,泉州各個小區游泳池的安全管理情況如何呢?記者隨機暗訪了市區多個小區的游泳池,發現游泳池安全情況不容樂觀。
海景國際花園的泳池有配備救生圈
暗訪
小區泳池被承包 救生員救生工具缺失
在美食街國泰官邸小區內,游泳池入口坐著兩位售票員。孩子們正在家長的陪同下游泳。但是,高高的救生椅上并沒有救生員的身影。記者發現,在游泳池旁的涼亭內,有3位疑似救生員的男性正在閑聊,并未關注泳池內的情況。而在泳池四周的顯眼位置,也沒有救生圈、救生桿等救生工具。
在刺桐路的福新花園小區內,游泳池的安全管理情況更加糟糕。淺淺的池子邊雖有護欄,但是入口處無人看管。入口處貼著一張來自物業公司的溫馨提示,上面寫著該池為蓄水池,嚴禁下水游泳,如有違者自己承擔游泳所帶來的后果。但該池子的入口處并無上鎖,市民可以隨便出入,不少孩子在家長的帶領下正歡快地游泳。池子里的水看起來有些渾濁,更沒有任何的救生工具和救生人員在場。一位保安發現記者拍照后,緊張地上前詢問,并進入泳池查看情況。
在湖心街與刺桐路交匯處的國際星城小區,游泳池的情況要好得多。2名教練和2名救生員正認真關注泳池里的情況。不時提醒孩子和家長,不要跳水,注意安全。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市區擁有游泳池的小區,大多在暑期將游泳池承包出去,游泳池的安全管理責任也就落在承包者的身上。作為短期承包者,是否盡職盡責只能“憑良心”。
在福新花園,小區內泳池旁張貼著溫馨提示,
嚴禁下水游泳,但仍有不少居民帶著孩子來游泳。
國標
250平方米游泳池 需要3名救生員
根據游泳場所強制性國家標準,水域面積在250平方米以下的游泳池,至少應配備固定救生員3人,包括2名固定救生員和1名流動救生員。游泳池邊,每250平方米內必須有一個救生觀察臺,觀察臺的高度不低于1.5米。除此之外,還得有值班人員、醫務人員和保衛人員,所有人員必須持有國家有關職業資格證書和健康證。
另外,人工游泳池必須有救生圈、救生桿、救護板和護頸套,還需配備急救室,內有氧氣袋、救護床、急救藥品和器材。業內人士表示,一般250平方米以下的游泳池,需要配備3個救生圈和2根救生桿。
在國泰觀邸內的泳池旁,救生椅上未看到救生員的身影。
強制性國標還規定,游泳池的場地標語必須豐富細化,應該設置“游泳人員須知”、“嚴禁跳水”、“嚴禁追跑打鬧”等安全提示。
在市區大多數小區的泳池內,除了救生員,并沒有醫務人員和保衛人員的身影,急救箱等也不見蹤影。一旦遇到溺水事故,可否及時進行救援不得而知。在不少游泳池旁,安全提示的設置情況也不容樂觀。
“事實上,小區游泳池最大的問題是,池子底部大多是藍色,甚至畫有圖案。正規的泳池底部應該鋪白色瓷磚,救援時才不會影響視線。”業內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