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3日,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動年開幕晚會上,韓國演員帶來光州傳統農樂表演。 (陳起拓 攝)
泉州人,愛拼敢贏,輸人不輸陣!
我最后一個登臺,配合申報視頻短片,形象生動地述說泉州深遠厚重的多元文化底蘊、悠久廣泛的對外交流史,以及精心策劃的東亞文化交流方案。
在最考驗臨場機變的答辯環節,評委隨機拋出三個問題。評審的15位專家融匯了高校、部門、媒體等多領域的文化權威,表達稍不成熟,就會失分。
一問古村落如何保護?
留住“鄉愁”,一直是泉州固有的堅守。一首《鄉愁》正是出自于臺灣的泉籍著名詩人余光中之手,早讓閩臺海峽間的兩地人民淚眼潸然,魂牽夢縈。當前,保護傳統,泉州已走在全國前列,并正通過美麗鄉村的建設不斷深化。
二問泉州如果當選,將如何履行職責?
泉州將亮出優勢,作出特色。以特色活動為牽引,立足與日韓交流的歷史優勢,在國家城市外交中大展拳腳;立足泉州活態文化的優勢,推動文化當好國際使者;我們還希望立足海內外鄉親眾多的優勢,給泉州一個機會,讓分布在祖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和東南亞、歐美等世界各地3000多萬泉州人為弘揚、展示東亞文化,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三問如何帶動文化惠民?
通過“文都”活動,建設新的設施,提升文化城市品位,還可通過藝術文化盛會,惠及廣大民眾,推動城市文化事業水平上新臺階。所取得的成效成果,正可讓廣大群眾來共享、分享藝術文化之大餐。
答辯結束,掌聲澎湃。這是最持久的一次掌聲。
事后,在場的評審透露:“泉州的回答深深打動了我們。我們感到,把‘文都’交給泉州,不僅僅是選擇了一座城市,也不局限于東亞圈子,而是選擇了本土、海外、臺灣、異地這‘四個泉州’,它們遍布五洲、人口眾多,能最大限度擴容‘文都’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