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來筑路的建筑垃圾傾倒在灘涂上,紅樹林被蠶食
【協調現場】
教授三問:誰建的?誰管的?怎么辦?
泉州海監執法部門昨日前往查看現場,隨后與泉州灣河口濕地管理處、洛江區農水局、萬安街道辦事處、橋南社區居委會等相關負責人一起召開了協調會。
李裕紅教授現場連發三問:誰建的?誰管的?怎么辦?追問下,養殖戶劉錦樹被請出來,當場承認:“就是我建的,跟別人沒有任何關系。”
劉錦樹說,他十幾年前就向村里承包了這片灘涂,當時一年2萬多元;去年通過競標,又拿到了承包權,每年費用5.3萬元,承包期10年,每隔3年還要上漲一些。這片灘涂上養海鮮,只能用咸的海水,但是經常有上游的淡水流入,導致海鮮死亡,給他帶來損失,他才想出這個辦法。但這并非修路,而是在原來的舊堤基礎上,“做一些加固措施”。
什么時候開始建的?沒建以前又是怎么養殖的?接下來打算怎么辦?對于這些問題,劉錦樹拒絕回答。有知情人士透露,大規模往灘涂上運送建筑垃圾“修路筑堤”的現象,是從今年9月份開始,“對方”還曾和保護區管理處的車輛起過沖突,“管理處把車停在工程車前,人離開去吃飯,回來發現車被拖走了”。
【部門說法】
侵占灘涂是事實 定性還需再測量
從洛陽新橋到洛陽古橋,距離725米,中間的灘涂呈現一個長方形。在這片灘涂上養殖海鮮,并不少見,“只要遵循原來的生態,沒有進行破壞,也是允許的。但是在灘涂上建了這么大一條路,是赤裸裸的侵占??!”昨天的協調會最后仍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說法,李裕紅教授更感氣憤。
橋南社區居委會負責人拿了一張圖向記者展示,對這塊灘涂曾做過標記,其中還有一條堤岸的標志,與現在的土路大致吻合。不過,這張2004年的圖紙,標的是灘涂上的舊堤岸,“漲潮的時候,海水會(將其)整個淹沒掉”,位于保護區的紅線邊界,同樣也是濕地灘涂。
“侵占灘涂的事實還是很明顯的,但是具體有多少,需要再進行比對,才能確定?,F在真的沒有辦法給準確的說法。”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執法支隊相關負責人介紹,李裕紅教授是11月3日投訴的,他們剛好外出執法;昨天上午看到之后,馬上就跟李裕紅教授聯系,并趕到現場調查。
快刀短評
填灘造路誰該擔責?
誰在填灘造路?泉州灣河口濕地附近的洛江區萬安街道橋南社區一養殖戶劉錦樹承認,他是為了防止海水漲潮沖走自己的魚蝦,對灘涂上原有的舊堤作了“加固”。
這是劉錦樹第二次曝光在媒體面前。上次是一個月前,灘涂上還沒有這條路,劉錦樹堆了20多平方米的沙袋。另外,在靠近河岸紅樹林片區的洛陽橋橋墩下,還有5袋沙袋將洛陽橋兩邊的水流阻隔。
當時,泉州市文管所接到市民舉報后,轉給洛江區文體局處理。該局給出的處理辦法是“敦促養殖戶將沙袋挪出洛陽江面,恢復洛陽古橋及周邊的景觀風貌”。但是,從現狀看,洛江區文體局顯然沒有執行到位。
這里有三問:一是,像這樣填灘毀林、肆意破壞生態的行為,真的只是劉錦樹一個人的力量所為嗎?二是,問題的性質在一個月前就已經非常明白,甚至多個部門可能都知曉了,為什么就是處理不下去,甚至愈演愈烈呢?三是,昨天,各相關部門專門就此事在橋南社區會議室里召開了一個協調會,會上爭論激烈,聽上去各方都有原因,但沒有人愿為此事承擔管理責任。到底該誰擔責?
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福建省的生態建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泉州創建國家級生態市也進入了沖刺階段。而在“省級自然保護區”泉州灣河口濕地之上,在“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洛陽古橋旁邊,竟任人在眼皮子底下短短一個月填出一條路,如此匪夷所思的事,就這么堂而皇之地發生了。
泉州海監執法部門已經介入調查,我們希望這個問題能盡快有個說法。海都報將繼續追蹤。(葭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