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驟雨撕裂桅桿,您衣袂化作白帆……”今年農歷三月廿三是媽祖誕辰1065周年紀念日。地處泉州古城南的泉州天后宮曲聲悠揚、人頭攢動,原創歌曲《簪花獻媽祖》首次展演獻禮媽祖誕辰,祭典隊伍依照古禮虔誠進謁,拍胸舞、火鼎公婆等民俗表演,也吸引了不少兩岸民眾駐足觀看拍照。
農歷三月廿三,泉州天后宮曲聲悠揚、人頭攢動,祭典隊伍依照古禮虔誠進謁。
走進泉州天后宮,記者跟隨泉州市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何振良沿中軸線,由外往內依次而行。這座800多年宮闕由山門、戲臺、拜庭、正殿、放生池、寢殿和梳妝樓組成,兩側翼有東西闕、東西廂、四涼亭、東西軒、兩齋館,占地面積7200多平方米。
媽祖文化,向海而興。媽祖信仰起源于莆田湄洲,而傳播與發展卻離不開海上交通貿易十分繁榮的泉州。
泉州古稱“刺桐”,距今有1100多年的歷史,宋元時期更是世界聞名的“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由此啟航,各國商賈不斷涌入。始建于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的泉州天后宮,內通城區、外連海港,是海內外商人出海必經之地。為保航行平安,他們或進廟祭拜,或請一尊媽祖坐鎮壓船,媽祖信仰因此而名揚四海。
不僅如此,泉州天后宮還一直是官祭之所。據記載,宋代泉州地方長官和市舶司官員,每年春秋兩季都舉行“祈風”“祭海”儀式,祈求風平浪靜、航海平安。南宋末年開始,這一祈福儀式就在泉州天后宮進行。此后,元、明兩朝,朝廷也經常遣官員前來祭祀。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廷欽定春、秋兩祭在此舉行,從此這一官祭便成為定例。
因此,與其他媽祖宮廟不同,泉州天后宮是現存年代最久、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建筑群。其整體建筑群在形制、風格及其營建方法上基本承襲了閩南建筑的傳統,保持“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的特色,是閩南紅磚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成為臺灣許多媽祖廟宇的建筑范本。
“這里見證了媽祖從地方信仰上升為官定航海保護神的全過程。”何振良告訴記者,從宋代至清代,官方對媽祖的封號一路由夫人、妃、天妃晉升至天后,許多次都是在泉州天后宮進行冊封的,這也讓泉州天后宮建筑群越擴越大,成為許多島內“溫陵媽”信眾的祖廟。
何為“溫陵媽”?在臺灣,媽祖信仰根據來源地的不同,主要分為“溫陵媽”“湄洲媽”和“銀同媽”。“溫陵”為泉州舊稱,“溫陵媽”即分靈自泉州天后宮的媽祖。臺灣地區歷史上最早的一座媽祖廟,就是澎湖天后宮。
這座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位于澎湖馬公市,建于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由移居澎湖的泉州先民創建,建筑材料均從泉州運去,廟宇建筑結構精巧,浮雕技藝精湛,沿襲了閩南傳統建筑風格。
“其實,宋朝時泉州就有居民移居臺灣。除了渡過黑水溝的艱辛外,登島后他們大部分人還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斗爭,繼續靠海吃海,所以從家鄉請來了媽祖祀奉。久而久之,隸屬‘溫陵媽’的媽祖廟也就紛紛建立起來。”何振良舉例說,諸如臺南溫陵媽祖廟、臺南鹿耳門圣母廟、鹿港天后宮、臺南天后宮、淡水的福祐宮等,大都分靈自泉州天后宮,其廟宇的殿堂、山門、龍柱、石壁、石楣以及上面雕繪的人物、花卉、鳥獸等,同樣都是泉州能工巧匠的杰作。
時光荏苒,斗轉星移。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海峽兩岸民間往來日趨頻繁,泉州天后宮與島內媽祖宮廟的交往交流也愈發熱絡,猶如一盞明燈照耀著兩岸。
“以媽祖信仰為紐帶,島內各大宮廟每年都會派出進香團來泉州天后宮祭拜、參訪。”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所負責人劉育民告訴記者,從2007年開始,泉州天后宮恢復了乞龜民俗活動,并且至今每年元宵節都會與澎湖共同舉辦,“在一次次的互動中,兩岸民眾在相同的信仰下不斷拉近彼此的距離,續寫著同根同源的記憶”。
乞龜是閩臺共同的祈福民俗,因為龜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代表著長壽、長久。“摸龜嘴,大富貴;摸龜身,大翻身;摸龜腳,吃不干;摸龜尾,吃到有頭又有尾……”19年來,每年正月十五,泉州和澎湖的天后宮都人流如織,重達上萬斤的、由一袋袋大米堆疊而成的“米龜”,被兩岸民眾圍得水泄不通,大家根據順時針的傳統,邊念口訣邊摸龜,進行祈福。
“這項民俗活動最早由泉州傳至澎湖,如今又由澎湖回傳泉州,再次體現了兩岸同根同源、一脈相承的淵源關系。”劉育民說。
如今,這里專門舉辦泉臺媽祖文化展,不僅有800多年來泉州天后宮建造、修繕、祭拜活動的老物件,還有臺灣宮廟前來進香時的贈禮、文獻等。人們徜徉其間,仿佛穿越時空,回看、感受著兩岸那份因共同信仰而聯結的深情厚誼。
“未來,泉州天后宮將持續豐富媽祖文化的傳播方式,推動媽祖文化在兩岸的傳承發展。”劉育民告訴記者,泉州天后宮計劃將建筑群中的梳妝樓活化為閩臺媽祖信俗文化研學場所,讓兩岸學子、信眾、專家學者在交流互動中,進一步增進對媽祖文化的了解與認識,促進彼此的心靈契合。(記者 吳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