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商事制度改革再深化——
今年全面開展 “全程電子化”改革
作為全省首個開展商事制度改革的設區市,泉州自2014年啟動改革以來,相繼推出了“集群注冊”“簡易注銷”“住所申報制”等一系列創新改革舉措,市場準入門檻不斷降低,市場主體總量達68萬,相比改革前增加了一倍多。
如今,改革進入深水區,未來改革重點將落在何處?日前,記者從市工商局了解到,今年我市商事制度改革將“放管并重”,在進一步推進企業登記便利化的同時,將著力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持續優化我市營商環境。
登記更便利
讓申請人“一趟都不用跑”
改革以來,簡化住所(經營場所)條件、“先照后證”、放寬經營范圍、“證照合一”等改革措施大大簡化了企業登記的手續,縮短了登記時間。去年,市工商局進一步加大改革探索力度,在全市各級登記機關啟動了企業名稱自主申報工作。
“現在申請企業名稱登記不用再跑到注冊窗口,只要登錄福建省工商局‘網上工商’平臺,注冊一個用戶名就可以進行網上申報,申請人只需將擬申報的企業名稱相關信息錄入平臺即可。”市工商局審批科科長王芳說,這樣一來,企業就不用因為名稱核準,需要來回跑好幾趟窗口了。
去年,市工商局已核準冠市名企業名稱申請4.4萬個,其中85%的名稱均為網上申請。“今年,我們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包括全程電子化申報和無紙全程電子化申報兩種形式,屆時符合條件的企業可以直接從網上進行登記申請,工商部門進行網上審批、發放電子證照,真正讓申請人實現工商登記‘一趟都不用跑’。”
監管更嚴格
開展“雙隨機一公開”聯合抽查
一直以來,“寬進嚴管”是商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去年,泉州在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的基礎上,不斷加強監管力度,不斷完善市場主體信息公示、“雙隨機一公示”抽查、企業經營異常名錄、信用聯合懲戒等后續市場監管制度措施,推動各市場監管部門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去年5月,市工商局聯合公安、質監、食藥監、消防等部門開展了“雙隨機”聯合抽查,對全市97家賓館、飯店企業進行抽查,而這只是我市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舉措之一。為了營造“守法經營受褒受益、違法失信受罰受限”的社會環境,去年,市工商局還聯合人民銀行泉州市中心支行、泉州銀監分局、泉州市金融局聯合下發通知,決定從6月15日起,針對泉州市失信企業開展聯合懲戒,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和信用“黑名單”的商事主體,將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
“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是推動商事制度改革走向深入的重要環節。當前,通過信息共享平臺,部門間已經實現企業信息互聯互通,為協同監管打下良好基礎。今年,我們將進一步推動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力促市場主體乃至社會各界更加重視‘信用’、增強‘信用’、利用‘信用’、敬畏‘信用’,有效推動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維護平穩有序的市場秩序。”市工商局負責人表示。 記者 郭雅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