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18處海絲史跡
摩尼光佛
昨天研討會上,康濤介紹,泉州海絲史跡可分為“港口和航海設施”、“城市建設和外銷生產基地”、“多元文化史跡”三種。泉州的文化,包容中國本土的儒教、道教,“中國化”的佛教,與伊斯蘭教、印度教、景教、天主教、摩尼教等其他世界性的宗教長期共存,形成了東西方文明兼容并蓄、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景象。這是泉州為人類文明提供的一個不同文化之間和平對話、溝通交流的范例,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精神所在。
六勝塔
港口和航海史跡7處
江口碼頭:由晉江下游近20個碼頭組成,其中建于宋代的“美山”、“文興”兩個碼頭的功能沿用至近代,是泉州沿江的集群商業碼頭。
石湖碼頭:是宋元時期泉州南部海外交通的重要碼頭,也是明代私商活動、清代對臺貿易和下南洋的重要港口。
萬壽塔和六勝塔:都建于12世紀,具有航標導航的特殊功能,船員一看到塔就知道到家了。
九日山祁風石刻:是12至13世紀泉州市地方政府主持航海祭祀活動的石刻文字記錄。
真武廟:奉祀主神為海神真武大帝,10到13世紀,泉州官員每年都在這里舉行祭?;顒?。
泉州天后宮:奉祀的媽祖,是泉州第三代海神、宋元以后逐漸成為媽祖信仰重要的傳播中心。
洛陽橋
城市建設和外銷生產基地5處
德濟門遺址:是泉州古城的南城門,也是古刺桐城最繁華的地方。
洛陽橋:建于1053年,因溝通海港和內陸腹地的需要而建設的橋梁,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橋。
泉港土坑村港市遺址:是明代的海港集市、商貿街坊。
磁灶窯系金交椅山窯址:是晉江磁灶窯的代表。這里出口的龍翁在東南亞最受歡迎。
德化窯系屈斗宮:是德化陶瓷的代表性遺址,德化瓷隨著泉州港的崛起而興盛,遠銷世界各地,至今依然是德化縣的支柱產業。
清凈寺
多元文化史跡6處
泉州府文廟:建于唐代,儒家文化以泉州文廟為中心,在東南亞各國傳播很廣,并且成為獨具特色的孔教。
清源山老君巖造像:雕刻于10世紀的老君巖是道教鼻祖老子的石刻造像,它與清源山上儒、道、釋、伊斯蘭等宗教文化,構成這一時期多元文化的和諧共處的典范。
開元寺:始建于686年,除了寺廟和東西塔展示閩南精美的特色建筑藝術外,還使用印度教建筑構件,反映了泉州文化的較大包容性。
伊斯蘭教先賢墓:是唐代來泉州傳教的兩位穆斯林先賢的墓地,墓地建筑回廊存有一方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前,祭拜先賢的漢文石碑,泉州是伊斯蘭教最早傳入中國的地區之一,至今生活在這里的穆斯林家族后裔有6萬多人。
清凈寺:建于1009年,基本保持了宋元兩代的建筑風貌,這座千年清凈寺今天依然發揮重要功能,是泉州穆斯林活動中心。
草庵摩尼光佛: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僅存的、摩尼教創始人的石雕造像。摩尼教創立于公元3世紀,唐代傳入中國成為明教。(海都記者 劉燕婷 陳紫玄 呂波 文/圖)